【古诗赏析】(131)《秋夜》(宋 • 朱淑真)

【古诗赏析】(131)《秋夜》(宋 • 朱淑真)

2021-11-04    05'43''

主播: 冯河

75 0

介绍:
【古诗赏析】(131) 《秋夜》 • 秋夜 (宋 •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注释: 1、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2、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3、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三更就是半夜。 (4、三更的读音:三更,古时读作sān jīng。“更”字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保留“jīng”这个读音。但诵读者认为,在读部分古诗时还是发古音比较好,虽然不规范,但合辙押韵,容易上口。例如,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字如果不读“xiá”而读“xié”,则音韵的完美感觉就没有了。) • 赏析: 这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秋夜怀人诗。 理解这首诗最关键之处在于“夜久无眠”四字,为什么会“夜久无眠”呢? 秋夜清凉,不是“夜久无眠”的理由。“秋气清”,只是交代了“夜久无眠”的时间,即秋夜清凉之时。 “夜久无眠”第一个理由在于一个人剪烛花。烛花频剪,欲达三更。一个人剪烛花,多么孤单,谁在这样的清凉之夜不想“共剪西窗烛”呢? “夜久无眠”第二个理由则在于一个人铺床。一个人铺床,自然也就一个人睡觉。前面说了秋夜凉,一个人睡自然觉得寒凉。况且梧桐月(光)洒在床上,更加重了这种凉意,所以诗人用了一个“凉满”。表面上是“凉满梧桐月”,实际上是“凉满心中月”,是对离人不归的一种无尽相思。 “夜久无眠”第三个理由则在于一个人赏月。铺了床的诗人有没有睡着?当然没有,她睡不着,她“夜久无眠”,于是只能坐在窗前,看明月光,想意中人。 遥想从前的旧时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遥想夏日游湖后,“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遥想短暂分别后的想念,“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秋夜微凉,夜久无眠,诗人看似步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其思念、离愁、别恨都深藏其间,点点滴滴,化作了离人相思泪,遂成一篇凄美动人的“断肠”佳作。 (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