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173)《长安秋望》(唐•杜牧)

【古诗赏析】(173)《长安秋望》(唐•杜牧)

2022-03-23    07'57''

主播: 冯河

667 6

介绍:
【古诗赏析】(173) 《长安秋望》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释: (1)一毫:比喻极小的事物,这里指没有丝毫云彩。 (2)南山:终南山 •赏析1: 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知道,这是诗人在秋天的长安登高望远之作。诗人登上高耸的阁楼,可以一览长安的秋景。前两句由近及远,呈现出一幅秋高气爽、天宇澄明的景象。高楼靠在经霜的树林外面,是近处所见之景。极目远望时,如镜子一般澄明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这是秋天最常见的一种状态,万木枯黄,天空辽阔,此时登高远眺总能开阔人的胸襟。三、四句则是从虚实的角度来写秋天的气势。诗人在高楼上看到高耸峻拔的终南山,气势恢宏,屹立云霄。而此时的终南山也应是布满秋色,但诗人把秋色这种虚无的抽象概念用来和终南山作比较,用终南山高峻的气势与秋天高远的气势相互烘托。秋色就在终南山里,而终南山也在秋色里。他们二者高下不分,彼此成就。山高成就了秋高,秋高也增色了山高。 •赏析2: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