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185)《忆秦娥》(唐•李白)

【古诗赏析】(185)《忆秦娥》(唐•李白)

2022-04-09    12'25''

主播: 冯河

31 0

介绍:
【古诗赏析】(185) 《忆秦娥》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1. 咽:声音滞涩,常用来形容悲哀声。 2. 梦断:梦中惊醒。 3. 灞陵:汉文帝(刘恒)陵墓名。在今陕西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上。《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4. 乐游原:即乐游苑。汉宣帝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原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修乐游庙,因以为名。 5. 清秋节:指重阳节。 6. 汉家:此谓唐。唐人习称本朝曰汉家。 •赏析: 这一篇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打开一部词史,我们的诗心永远为它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 然而,它只是一首四十六字的小令,通篇亦无幽岩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鲸之壮采,作者寥寥数笔,微微唱叹,竟发出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每一循吟,重深此感,真是伟大的文学奇迹!含英咀华,揽结秀实,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tán)研。 第一韵,三字短句。万籁俱寂,玉漏沉沉,忽有一缕箫声,采入耳际,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彼之嘹亮飘扬迥异其致,只闻幽幽咽咽,轻绪柔丝,珠喉细语,无以过之,莫能美其名,无以传其境。复如曲折泉流,冰滩阻涩,仅一个咽字,就传尽这支箫的神韵。 第二韵,七字长句。秦娥者谁?犹越艳吴娃,人以地分也。扬雄《方言》:“秦曰娥。”必秦地之女流,可当此一娥字。 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但在此处,“断”字神情,与“醒”大异,与“梦回”“梦觉”“梦阑”亦总不相同。何者?醒也,回也,觉也,阑也,都是蘧(qú)蘧眠足,自然梦止,乃是最泛常、极普通的事情与语言。“断”即不然,分明有忽然惊觉、猝然张目之意态在焉。由此而言,“断”字乃非轻下。词人笔致,由选字之铮铮,知寄情之忒(tè)忒。 箫声怨咽,已不堪闻, —— 然尤不似素月凝霜,不堪多对。“寂寞起来搴(qiān)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寂寞之怀,既激于怨箫,更愁于明月,于此,词人乃复再叠第三个“秦”字,而加重此“秦楼月”之力量!炼响凝辉,皆来传映秦娥心境。而由此三字叠句,遂又过入另一天地。 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怅惘,梦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引惹。灞桥泣别,柳色青青,历岁经年,又逢此际。闺中少妇,本不知愁,一登翠楼,心惊碧柳,于是“悔教夫婿觅封侯”,以致风烟万里难相见。此时百感,齐上心头。可知箫也,梦也,月也,柳也,皆为此情而生,为此境而设, —— 四者一也。 春柳为送别之时,秋月乃望归之候。自春徂(cú)秋,已经几度;兹复清秋素节,更盼归期有讯。都人士女,每值重阳九日,登乐游原以为观赏。身在高原,四眺无际。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送客迎宾,车马络绎;此中宜有驿使,传递佳音 —— 然而自晨及昏,了无影响,音尘断绝,延伫空劳 —— 命局定矣,人未归也。 至“音尘绝”三字,直如雷霆震耸!“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仿佛似之。音尘绝,心命绝,笔墨绝,而偏于此三字,重叠短句一韵,山崩而地坼(chè),风变而日销。必具千钧力,出此三字声。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皆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为一大文学奇迹者亦在此。 向来评此词者,谓为悲壮,是也。而又谓为衰飒,则非也。若衰飒矣,尚何悲壮之可云?二者不可混同。夫小令何以能悲壮?以其有伟大悲剧之质素在,唯伟大悲剧能唤起吾人之悲壮感,崇高感,而又包含人生哲理与命运感。见“西风残照”字样,即认定为衰飒,何其皮相 —— 盖不识悲剧文学真谛之故。 论者又谓此词“破碎”,似“连缀”而成,一时乍见,竟莫知其意何居,云云。此则只见其笔笔变换,笔笔重起,遂生错觉,而不识其潜气内转,脉络井然。全篇两片,一春柔,一秋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 —— 以“伤别”为关纽,以“灞桥伤别”“汉家陵阙”家国之感为两处结穴。岂是破碎连缀之无章法、无意度之漫然闲笔乎?故学文第一不可见浅识陋。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其风格诚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家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