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评《资治通鉴》(101)【8.1.5 汉记•武帝 3/12】

张评《资治通鉴》(101)【8.1.5 汉记•武帝 3/12】

2022-08-21    08'17''

主播: 冯河

69 3

介绍:
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101)【8.1. 汉纪】 【5. 武帝 3/12】 ◆ 卷之八 《1. 汉纪》 ▲ 【5. 武帝 3/12】 【原文】(5) “圣王之治天下也,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义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líng yǔ)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义之流也。今陛下并有天下,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数(shuò)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及也。” 【直解】(5) 囹圄,是牢狱。初董仲舒所对,头一篇策,既已称旨,武帝又出一策题问他说:“殷人执五刑以惩奸恶,然周之成康不用刑而天下治,秦人用严刑而天下乱,所以不同者何故?”于是董仲舒又对说:“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以学校教化为先务。其率教而有德者,则与之爵禄以养其德;不率教而陷于恶者,则用刑罚以威其恶。夫其教化素行,而德刑并用如此。所以那时的百姓,都晓得礼义,而耻于为恶,以犯其上之法。殷人之所以能胜奸恶者,盖以教化为先,而用刑以辅之,非专恃五刑之效也。周武王遭纣之乱,不得已行大义,伐纣而并诛其党,以除天下之残贼。所谓刑乱国用重典,不得不然也。及天下既平,周公即制礼作乐,修明教化之具,以润色太平。驯至成、康二王之时,治道隆盛,刑措不用,牢狱中空虚,没有囚系者四十余年。盖亦本于教化之所渐染,仁义之所周流,化行于上而俗美于下故耳。岂刑威之所能致哉?教化之功,一至于此。今陛下并有天下,殊方绝域,莫不服从,虽三代盛时,无以过矣。然而教化之功,未加于百姓,不能与三王并隆者,只是陛下之心,未曾加意于此焉耳。昔曾子尝说:‘人能于所闻的道理,尊信而不疑,则德日进于高明矣;于所知的道理,力行而不懈,则业日积于光大矣。可见高明光大,不在乎他,只在一加意尊行之间而已。’今陛下发策,追慕成、康刑措之隆,其于三王之教化,亦既闻而知之矣。臣愿陛下就把这个治道,立实心于内,而极力以行之,不为慕古之空言,则教化修明、风俗淳美,太平之业可以坐致矣,又与三王何异哉?夫治天下之道,莫要于用贤。而贤才之在天下,又贵于素养。若平时不能作养那为士的,一旦便求其有用,正如美玉未曾雕琢,便要求其文采,岂可得哉?故欲求贤,必先养士。三代之时,内设太学以教于国,外设庠序以化于邑。然庠序之教,止于一方,人才尚少。若论养士之大者,莫如太学。盖太学聚天下贤士而教之,乃贤才所繇进用的门路。若从这里加意作养,时常考试询问他,以尽其材能,成其德业,则英俊之士宜可得矣。既遍得天下的贤人而用之,繇是以天下之才,治天下之事,则三代的盛治可以易致,而尧、舜的盛名,亦可几及也。”这是仲舒第二策,劝武帝先教化而后刑罚,兴太学以养人才,可谓得王道之要务。至于“尊所闻”、“行所知”二语,尤为紧切。盖天下事,非知之难,惟行之难。武帝所慕者成周之治,而所行者亡秦之政,欲以比隆于古,不亦远乎!故仲舒此言,真深中武帝之病,而后世人主有志于慕古者,毋若武帝之空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