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134)【11.1. 东汉纪】 【1. 光武帝 5/10】
◆ 卷之十一 《1. 东汉纪》
▲ 【1. 光武帝 5/10】
【原文】(9)
帝以睢(suī)阳令任延为武威太守,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直解】(9)
睢阳,是县名。武威,是郡名。雷同,是同声附和,如雷声之相应一般。光武知道睢阳令任延是好官,升他做武威郡太守。召来面见,戒谕他说道:“郡县官的名誉,全凭上司官荐举。你今去到地方,好生承事那监临的上司官,不可违拂了他的意思,以致损失了你的名誉。”这是光武故意试问任延,以观其意向何如。任延却以正对说:“臣闻古语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盖人臣实心为国为民,不顾自身的毁誉荣辱,这叫做忠。若只为身图,不顾国与民的休戚利害,这叫做私。二者相反,所以忠的便无私,私的便不忠,此必然之理也。故为臣者,所履而行的,必是正理;所奉而守的,必是公法。但观理法之是非,不徇上官之喜怒,这方是人臣的大节。若上官道可,我也道可,上官道不可,我也道不可,更不顾正理公法如何,同声附和,如出一口,似这等的人,虽是做了好官,要了名誉,却把国家的事都废坏了,百姓的困苦都不相关,岂陛下之福哉?今臣受国家厚恩,唯知奉公守法,上为国家,下为生民而已。毁誉祸福,岂暇顾哉!善事上官之言,臣实不敢奉命。”于是光武叹息说道:“卿所言是也!”其后任延在武威,内搏豪强,外御羌虏,置水官以理沟渠,置校官以兴儒雅,列名循吏,真可谓不愧其言矣。大抵郡县官务求声名,必善事上官;善事上官,必刻剥百姓。故上官好贿赂,则郡县必取民以馈遗(kuì wèi)之;上官好逢迎,则郡县必劳民以奔走之;上官好自尊大,则郡县必承望风旨,颠倒是非以阿顺之。于是监临官视此以为贤否,而举劾因之;铨(quán)曹视此以为优劣,而黜陟(zhì)因之。故雷同者往往得美官,而履正奉公之士,为世所讥笑。吏治之日坏,有繇然也。要必严敕监司督察之官,崇奖悃愊(kǔn bì)幅无华之吏,无为声名所眩然后可。
【原文】(10)
十三年,时异国有献名马者,日行千里。又献宝剑,价直百金。诏以剑赐骑士,马驾鼓车。上雅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
【直解】(10)
骑士,是扈驾的马军。鼓车,是载鼓的车。光武即位十三年,外国有以良马来献者,其马一日能行千里。又献宝剑,其价可值百金。光武虽以远人之意,受而不却,然未尝以之为宝。即以剑赐骑士悬带,以马驾鼓车,都不留自用。光武为人,素性不喜听音乐,手里并不曾持着珠玉为玩,其简淡俭约如此。盖人君好尚虽微,关系甚大。凡珠玉狗马音乐等事,一有所溺,皆足以妨政害治,而贻生民之祸。汉武帝只为好大宛之善马,南越之珠玑玳瑁,而穷兵远讨,坏了多少生灵。唐明皇只为好《霓裳(cháng)羽衣》之曲,终日流连,废却政事,天下几至于亡。故古之圣王,抵璧于山,投珠于渊,不畜珍禽奇兽,不近淫声乱色,所以防其渐也。若光武者,诚可为万世之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