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迟到的许多年》强势热播,原本收获一批迷妹的《凉生》被迫调档。
这一乌龙事件,在网上激起了热烈争议。
但,观众还是被《你迟到的许多年》吸粉了,樱桃很美,人物很美,剧情更美。
对于热播剧,观众一向的反应,是只看演员,鲜少了解电视剧背后的助力者。
如果你够仔细,一定会发现,在《你迟到的许多年》背后,有一个女性的名字,严歌苓。
这部献礼片,就是根据严歌苓《补玉山居》改编的。
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充当“助力者”。
近年来,严歌苓的小说,犹如香饽饽,被各大名导争抢,张艺谋、陈凯歌、李安等顶级导演争着买版权。
像惊艳海内外的《金陵十三钗》,令李小璐登上人生巅峰的《天浴》,好评如潮的《归来》、《芳华》,流芳百世的《梅兰芳》……皆是她的作品。
她用一支笔,震惊整个江湖,仅是一支笔,打下了现代女性作家在海内外崇高的地位。
她笔下的女性,有血有肉有骨气有信仰。是多情的、固执的、鲜活的蓬发着野蛮的生命力。
也是两极分化,痴颠张扬的。
严歌苓说:“有缺陷的人,才值得别人放心地去爱。”
她的文笔,自带灵魂。既对人性冰冷冷的鞭辟入里,同时又对生活热烘烘的去热爱。
如小姨多鹤、护士万红、萧惠子、 冯婉瑜……都是澄澈清透,抵死在和生活挣扎。
在她作品里,你会看到绝望,体味到悲恸,读完后又猛然惊醒:原来人性是这么参差不齐,眼前的生活并非不堪一击。
中国文学评论家说:严歌苓的小说零缺点。
她的小说,女性都是多姿多彩的,那真实的严歌苓又是怎样的呢?
严歌苓说:我12岁就是成年人了。
严歌苓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外在的赤贫和生活的贫穷,碰撞出她不安的灵魂。
而在那个年代,当兵,就是最好的选择。严歌苓也跑去当了文艺兵,专攻舞蹈。
但她天赋不突出,总跳不出理想的模样。
于是,她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练功,把腿搁在窗棂上,使劲放到最高处压腿,劈“一字”,两腿分开成线,忍着痛往里压。

一天如此,一星期如此,一年也如此。后来她写信,也保持这个姿势。
她说:“那时的理想就希望能够单独跳一支舞。”
世事大多不会按照人的意志行走,即使你拼尽全力,也未必落得好结果。
严歌苓就是这样,像疯了一样努力练舞,可到最后,她也没有成为领舞。
倒是练舞留下的姿态,让她受益终生。
2015年,严歌苓受邀《鲁豫有约》。鲁豫一上台,见严歌苓身姿挺拔,开口第一句是:你的站姿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这是不是当年有一点职业习惯?
严歌苓说:“跳舞的原因吧。”
那一年,她57岁。完全没有老人态,邋遢样,佝偻躯
往年练舞的习惯,在45年后的今天,依然让她受益。你看,有时命运掠夺你一些东西,总会馈赠一些东西作为回报。
她在军队待了13年。部队严苛的生活,为她往后的艰苦生活打下根基。
原本一切安然舒畅,每天练舞跳舞,日子过得惬意悠然。
但荷尔蒙爆发的年纪,又怎么少得了情愫迸发呢?她恋爱了。
那年,严歌苓15岁。初恋。
对方是位年轻军官,比她大。
可惜的是,军队是不准随便恋爱的。她和军哥哥之间,只能偷偷摸摸靠通信维持感情。
起初,还挺甜蜜,小别胜新欢。不过突然有一天,军哥哥莫名跑去检举。
他,背叛了他们的爱情。
严歌苓很震惊。
后来军哥哥遇到一位比严歌苓岁数稍大的,他把她写的信,全部给那个女孩看。
严歌苓知道后,至今不能释怀。
她对鲁豫说:“我觉得不能忍受的背叛吧。”
57岁的她,回忆初恋,仍有些气愤:“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这样的关头,男人会背叛的,男的反而没有女人那么坚定。”
由于男方主动检举,严歌苓被贴上了“作风不好”的标签。
在那漫长的日子,她要一遍遍写检讨,在大众面前念。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表演找她。
对于少女来说,这种耻辱, 是致命的。
因为太痛,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灰舞鞋》。
“别胡说!”他哑声制止她,“我们是革命军人!”
她一愣,罗密欧和朱丽叶不是革命军人,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是。
她说那只有死了。
——严歌苓《灰舞鞋》
初恋的打击还未逝去,她家庭的打击又来了。
18岁那年,母亲支支吾吾对严歌苓说:“我和你爸离婚了。”
严歌苓再次震惊。
她不明白,明明平时很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向分离?
母亲说:“等你以后真正有了喜欢的人就知道了。”
她很痛苦,比失恋还要痛苦百倍万倍。
父亲不忍,给严歌苓写了长长的道歉信,寄给她哥哥,希望他能念给严歌苓听。
严歌苓当时收到信就哭了。
从小到大,她看够了母亲无私的付出,即便离婚,母亲还是对父亲念念不忘。
她把这份眷念,记在了心底。
直到创作《一个女人的史诗》时,她以母亲为原型,刻画了田苏菲。她将妻子对丈夫的柔情,心甘情愿,全部填满在田苏菲身上。
后来赵薇参演,诠释得很好。
只是,田苏菲最后以爱换爱,而母亲,以爱换来了是无尽的等待。
因为父亲,早就追求他要的自由去了。
爱情、亲情均没有圆满,严歌苓心痛至极。
巧逢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严重缺乏战地记者。
严歌苓几度遭受打击,又对真正的战场很好奇。她对领导说:“让我去。”
领导同意了,但不是去做女兵,而是让她安心待在战地医院,照看伤员。
这个冲动的举动,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在野战医院,她亲眼目睹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没有胳膊没有腿,血迹横生。
他们在呻吟、在哭嚎、在隐忍。昨日还活生生的人,今日却饱受摧残。
这对严歌苓打击很大。
以往,别人讲的都是大英雄主义,今日,她看的,是满目苍夷,哪有什么快活的享受。
生命,实在太脆弱。
回去后,她转了行。果断写作。
她文笔好,又高产,一下受到重视,从文工团转到了铁道兵担任创作员。
那时的严歌苓,性格杠杆的,略微有点胖。
别人说话,她一般不接话,只是安静地听。
听到的故事,都成了她的写作素材。
同学给她讲华人移民故事,她一听,回去写出了《少女小渔》。
刘若英就是演这部剧爆火的。
有一次,别人在聊日本乡下妇女,她一听,很感兴趣。后来写下《小姨多鹤》。
孙俪就是演多鹤被人们熟记的。
又一次,友人与她闲聊:你写了那么多,为什么不写写赌徒呢?
严歌苓一听,有意思。她一直惦念着,后来写下《妈阁是座城》。
她说:“我这辈子好像不写会死。”
情绪稍微好转后,她干脆以自己为原型,写下《芳华》。
就是冯小刚筹备的那部文艺片,《芳华》里的萧穗子就是严歌苓。
张艺谋也承认过:“她就是《芳华》的缘起、穗子的原型。”

25岁那年,严歌苓终于熬到退伍了。
她有了自由。
她可以畅所欲言,随意写作了。
这时,爱情又敲了她的门。
李克威走进了她原本干枯的生命。
他是作家李准的儿子,两人新趣相投,家境相当,很快恋爱,又很快结婚。
严歌苓结婚后,仍在坚持写作。
这期间,她已出过好几本书,在写作上小有所成,被美国新闻总署看上了。
美国方向严歌苓发出邀请,参加美国青年作家会,顺便可以访问美国7座城市。
她去了。
这个决定,又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因为,去美国转了一圈后,她在心底萌生了一个想法:读书。
她要做专职作家。
要成为职业作家,就得经过专业训练。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去美国进修。
可是,她是学舞的,后来才改行写字,哪里会学英语呢。
不会说英语,怎么听懂老师授课。
怎么办?
学。从零开始。
她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每天ABC去念。为了快速学会,她买了好几本全英文字典,又买了三本新概念英语,像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每天跟着读。
她没基础,便只能死记硬背。
她就死记硬背。
有时背着背着,常忘记事儿。
有一次家里来客人,父亲见她太幸苦,让她出去买点菜回来,随便散散心。
严歌苓说:“好”。
嘴上答应,手里还拿着英语字典。她边走边背。
不知怎么的,她走到了菜市场,又不知怎么的,她回来了。
后来她回忆起这件事,有些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怎么出去回去的。”
到家,父亲问她:“菜呢?”
严歌苓一看,没了。
手里只有字典,哪有什么菜。
她记得自己确实买了啊。
菜,早已不知被她丢哪了。
凭着超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她考过了托福研究生线,总分577分。
仅用了1年零7个月。
当时美国的研究生线为550分。
她一个ABC水平,没啥基础的人,简直创造了奇迹。
后来有位年轻学生问她:“您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这种基础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未必敢跑到美国去,还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绩。”
这个学生是香港大学文学系研究生,资源更好,英语水平更高,至少比ABC不会的人高出一大截。
严歌苓浅笑:“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她上了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写作系,成了这个系100多年来,第一个外国学生。
学校看中她的才华,又因她的独立,给了她全奖学金。
那时,她在国内,已经出了三本小说。

到美国,一切皆是新的开始。
但她的新生,似乎并不顺畅。
在国内,她是小有所成的作家,来美国,她变成了一个支付不起生活费的穷学生。
美国消费本就高,她那点稿费,日夜剥削,早已所剩无几。
为了生存,她一面求学,一面求生活。不得已跑去做兼职打工。
那一年,她已经30多。
为了圆梦,像个18岁少女般拼搏。
对于迈入中年的她来说,学习压力尤其大,即便她考过了托福,可面对全英文环境,全部说英文的同学,她感到深深的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