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都快吃不上的时候,人还要想着读书吗?本期谈天说地的「自由潜水」栏目,在上海居家隔离月余的主播何润哲、猫弟、肖一之连线身处北京的老朋友许小凡,一起聊了聊特殊时期,肚子和心灵对粮食的需求和消耗。
陌生的匮乏体验,让三位主播不约而同地开始反思自己和食物的关系。当土豆、萝卜和五花肉脱离外卖软件和塑料包装,我们好像一夜回到了童年时代,会贪恋白砂糖的甜,认真对待每一片要烂掉的菜叶。我们的生活,正如张定浩的新诗《在上海想起薇依》:
“如今我每天醒来,接受火的布道,
钻研粮食、蔬菜和水果的文本,
盘点那些维系我们残存秩序感的
非必要物资的存量”
在巨大的不确定感之中,比咖啡更加“非必需”的阅读,也经历了一次脱轨。从一开始读不进书,到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瘟疫、饥饿和危机的影子,从《马可瓦尔多》到《四世同堂》,从《使女的故事》到《鼠疫》,缓慢“复健”,重拾阅读习惯的同时,我们在书本中听见历史的回声。或许,尝试维持日常,就是对例外状态的反抗。在这个足不出户的四月,我们会和新拥有的每一个真实的邻人共同意识到,自己并非独一无二,也并非孤身一人,而这个残忍的春日也并非不可战胜。
【时间轴】
01:51 足不出户一个多月,渴望每一寸自由的空间
13:52 一个苹果引发的负罪感:谁在定义必需与非必需?
22:04 体会一杯红糖水的满足感,反思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31:35 再谈“附近”:团购群让我们看见藏在口罩后具体的脸
34:42 拿起书本,总能精准识别瘟疫、封闭和饥饿
47:23 老舍、奥威尔和加缪:同样的故事早已被讲过
64:13 尝试维持日常,就是对例外状态的反抗
68:55 来听肖老师报菜名:我们还能坦然面对一个空荡荡的冰箱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罗莎·卢森堡 (1871-1919),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哲学家及革命家。节目中提到她的《狱中书简》
威廉·燕卜荪 (1906-1984),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代表作《朦胧的七种类型》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英国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动物农场》及文章《我为何写作》
阿尔贝·加缪 (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鼠疫》《戒严》
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节目中提到他提出的概念“大洋般的感觉” (Oceanic Feeling)
梁宗岱 (1903-1983),诗人、翻译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文章《论诗底应用》,摘自《诗与真续编》(2006)
作品及文章
《在监狱》(“In Prison”) [美] 伊丽莎白·毕晓普
《使女的故事》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活山》 [英] 娜恩·谢泼德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哈姆雷特》《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末日爱国者》[美] 詹姆斯·洛尔斯
《萨拉热窝传真》(Fax from Sarajevo) [美] 乔·库伯特
《100:小小说百篇》[意] 乔治·曼加内利
《失明症漫记》[葡] 若泽·萨拉马戈
《生死场》萧红
《四世同堂》老舍
“La Peste - Annanles d'une épidémie ou roman de la solitude?” [法] 罗兰·巴特
《苦炼》[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 玛琳娜·柳薇卡
《人生拼图版》[法] 乔治·佩雷克
影视作品
《JOJO的奇妙冒险 石之海》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