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至上的企业文化让“狼性”成为一个内涵复杂的名词之前,文学中的“狼”可以有哪些指向?在近百年前面世的小说《荒原狼》中,德国作家黑塞讲述了一个人发现内心的“狼性”并学会与之共处的故事——只是与被集体强制灌输的热血与竞争恰恰相反,小说主人公哈利·哈勒尔之所以自认为是一头“荒原狼”,是因为抗拒被社会定义和塑造,身处中产阶级的市民生活,却觉得像是误入陌生兽类之间,一边闭塞自己,又渴望被承认。
本期节目,主播于是请来了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借这本一代人的精神指南聊了聊社恐时代下自我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当一个人拒绝接受社会的规训,顺从于普世的价值观,他的自我意识必将如小说主人公哈利那样与外界产生持续的摩擦。然而,孤绝的“荒原狼”人格,又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囚禁。或许,哈利并非不容于世,而是不容于己。面对一个屡屡让人失望的动荡世界,我们与其精疲力尽地改造自我以谋求认可,不如认真倾听内心那匹荒原狼的召唤,使之融为一千个灵魂中那不被外界侵蚀的一部分。与自己和解,才是迈出了解放之路的第一步。
本期节目由跳岛FM与读客三个圈经典100讲联合呈现,感谢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提供的场地支持。
【本期嘉宾】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著有《现代性伦理的设想》《市民之路: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伦理》等。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现代电影。主讲课程《国别与地域文明》《现代西方小说》等。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15 黑塞的作品中的自我探索历程:从《德米安》到《玻璃球游戏》
14:37 自我、本我与超我:借精神分析理论拆解荒原狼的三重人格
23:27 正是那一点拒绝被定义的“狼性”,让我们确定自己的存在
32:07 社恐的两幅面孔:或迎合主流而不得,或蔑视主流而不知自处
39:54 作为成长阶段的“爱情教育”:先学会体认世界之美,再杀死它
50:14 社恐的另一面:痛感之外,自我意识也带来独立与自由
54:52 “我希望社恐更多一点”:在集体文化中,个性何以成为一种稀缺品?
62:35 精神出口通向的不是被世界接纳,而是接纳自我以接纳世界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作家
赫尔曼·黑塞 (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节目中提到他的《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在轮下》《温泉疗养客》。
作品
《卡门》[法] 梅里美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 歌德
《狼图腾》姜戎
《野草》鲁迅
《西线无战事》[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 米兰·昆德拉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