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论疯子:是笑着流泪的小丑,是不愿成材的天才 | 沙仑的玫瑰

141 论疯子:是笑着流泪的小丑,是不愿成材的天才 | 沙仑的玫瑰

2023-02-24    76'37''

主播: 跳岛FM

423 7

介绍:
启蒙时代诞生的《百科全书》,对“疯狂”有如下的定义:疯狂分为几种。由于意识上的欠缺,离开理性而不自知的,为痴呆(imbecile);受奴役于强烈的激情离开理性,而能够自知,为脆弱(faible);若是带有自信地离开理性,还坚信自己此时正在遵循理性,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谓的发疯。 这一词条出自18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之手。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节目所讨论的文本,即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拉摩的侄儿》。这部小说采取对话体的形式,让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我”,在咖啡馆与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又狂诞不经的怪人相遇。“我”与“他”的交锋就此开始。《拉摩的侄儿》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塑造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直到今天,在网络上蔓延的“发疯文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他不疯狂不成魔,以疯癫之名质疑理性的身影。 本期节目,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从这位“如酵母般使真理发酵”的佯狂者说起,遍数英法德文学史中的小丑、愚人与大智若愚的天才。追根溯源,在法语中,疯子与小丑共享一词。小丑往往自知其“疯癫”,洞悉自己赖以为生的阶级利益关系。这也是为何启蒙以来,哲学家们往往喜爱在常态之外反观社会:在这场庞大的人间哑剧中,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一刻扮演小丑的角色。如果我们所假定的“正常”本就可疑,那么该如何看待被我们称为疯癫的偏离?如果所谓的“正常”本身也不那么正常,那么失常会不会就是某种重生的契机? 注:节目中所提到的页码所参照的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中译本。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3:31 追溯“发疯文学”的前身:一部法国小说,却拜歌德所赐先在德国流行 13:12 疯狂也分“愚疯”和“贤疯”,而拉摩的侄儿属于后一种,能催化真理的发生 17:43 狄德罗、伏尔泰与孟德斯鸠:跳脱常态以反观社会是启蒙时代的传统 31:33 福柯的“愚人船”之辩:或许,整个世界才是真正的“疯人院” 37:36 从16世纪的莎剧到今天的塔罗牌,国王身边总需要有一个小丑 46:52 狄德罗早期道德观中,没有善恶,只有利害关系 56:34 从《拉摩的侄儿》看“德意志性”:一个人可以欣赏高雅音乐而行为丑恶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主持编撰《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法学家,近代欧洲国家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勒内·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 - 书籍 《拉摩的侄儿》[法] 狄德罗 《浮士德》[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疯癫与文明》[法] 福柯 《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英] 威廉·莎士比亚 《人间喜剧》[法]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愚人船》[德]塞巴斯蒂安·勃兰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