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一词起源于日本的唯美漫画,原意为“耽溺于美好的事物”,常用于指代美少年之间的爱恋(Boy's Love)。相较于今日流行文化中的cp文学,德国作家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似乎是一个更接近“耽美”原义的故事。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在极度浪漫、高度符号化的风格中蕴含了敏锐的现实洞见,承载着黑塞对“德国性”的全部爱恨。为了“加热”这部冷门佳作,主播于是邀请了德语文学研究者李双志和“世界莫名其妙物语”的主播见师,从古希腊聊到后人类,一起探索这对CP的“正确磕法”。
在古希腊,长者的智识与少年的美貌被视为最理想的结合。这部小说的“双男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尽管同龄,却始终在情感上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创作这部作品时,黑塞正深陷抑郁,只好求助于精神分析疗法。他相信梦境是对生命体验的拓展,能揭示人的心灵危机。歌尔德蒙或许就是苦修的纳尔齐斯的一场绮梦,所以试炼归来的美少年终将以牺牲成就完美的艺术和挚友的顿悟,如同临水照影的纳克索斯化作高洁的水仙。
水仙少年永远不会因瘟疫而死,他们唯有在梦中魂断威尼斯——2020年登上大荧幕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仿佛是男性友谊传统在瘟疫危机中回归的微妙象征。但是,在ChatGPT震撼世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真实的灵魂伴侣吗?当我们痴迷于靠四个字母来丈量他人与自我的相似度,我们是否还拥有在最深刻的不同中坚持相爱的能力?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块永远咬合的拼图。或许恰恰是在彼此人格的断裂带上,我们最能感知藏于躯壳深处的灵魂滚烫的震颤。
【本期嘉宾】
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以研究德语文学与文学翻译为志趣,发表文学研究专著三部,译有黑塞的《悉达多》与《荒原狼》等。
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7 纳尔齐斯&歌尔德蒙的“磕学指南”:放浪者回头,静修者彻悟
11:15 这对CP的古希腊含量有多高?水仙纯爱战士应声倒地!
25:0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歌尔德蒙就像纳尔齐斯的一场梦
36:38 黑塞平等地脸谱化每个人,但他是在一个有层次的符号世界里反思德国性
45:55 从悉达多到德米安,黑塞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权社会里的受害者
59:00 在ChatGPT的时代,机器会成为我们的soulmate吗?
64:13 岛屿空间介绍:在长沙遇见镜中InTheMirror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纳克索斯:希腊神话中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投水而死,死后化作水仙花,人们用他指代自恋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著名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后因意见不合与其分道扬镳,创立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代表作《祈祷书》《新诗集》《给青年诗人的信》。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1937):俄国作家、女性主义者。她为尼采所深爱,深受弗洛伊德赏识,曾与里尔克同居同游。
- 书籍
《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德米安》《玻璃球游戏》[德]赫尔曼·黑塞
- 电影
《搏击俱乐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