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丨133 论教师:网课的窗口无法耕耘灵魂丨沙仑的玫瑰

往期回顾丨133 论教师:网课的窗口无法耕耘灵魂丨沙仑的玫瑰

2023-08-25    64'52''

主播: 跳岛FM

11971 237

介绍:
即将到来的9月1日会唤起多少人的开学记忆?离开校园之后,你还记得在暑假最后几天抓紧时间狂欢的快乐吗?在暑热将歇的夏末,我们邀请大家来重温去年这期“论教师”的专栏节目,一起来探寻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在这里也顺便和大家预告一下,小小休息之后,包慧怡、陈杰、姜林静三位老师即将回归岛上,敬请期待!下一期「沙伦的玫瑰」将会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经典作品《恋情的终结》聊起,欢迎感兴趣的听友们预习起来! 上了三年网课,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坐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的感觉?同样深受赛博课堂之苦,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以“教师”这个话题来开启专栏「沙仑的玫瑰」的新一季。 从循循善诱的孔夫子到不相信书面文字的苏格拉底,从不卑不亢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到畸恋“养成系”的光源氏,文学中的教师形象光谱是如此之广,有天使,也有恶魔。 在今天,考证、考公、考研逐步成为无数年轻人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教师则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指标,“越来越像个计件工人”。这样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反思那些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神话。 在100人的大课因材施教是可能的吗?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老师是该放养还是管束学生?回溯教育的传统,伊壁鸠鲁建立“花园学校”,倡导师生共同生活;蒙田提醒我们“警惕知识”;雅斯贝尔斯强调要“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们所描述的师生关系远非学识的机械灌输,而更接近节目中姜林静所引述的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在追寻智慧的道路上,女神手持明镜时时自观,如履薄冰。 教育的功能或许正是一种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相互映照,是平行的亦师亦友,而非垂直的为师者尊。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2:56 从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谈起:德国文学中的恶魔教授与天使启蒙者们 08:40 苏格拉底的“阿多尼斯花园”寓言:真理无法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传递 18:20 老师应不应该管束学生?因材施教是过时的乌托邦理想吗? 19:42 教学作为一种布道:两种教学空间(讲台式的,讨论班式的)和遗失的神圣阅读传统 28:26 师生同行终有时,短暂的集体生活最终是为了教会人如何孤独地生活在世上 37:31 “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简·爱:处于阶级不对等中的师长权威 39:52 当知识的权力结构扭曲情感关系:《米德尔马契》《痴人之爱》和光源氏情结 55:52 理想教育的寓言:手持明镜,如履薄冰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代表作《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杰出代言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代表作《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太太学堂》。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痴人之爱》。 圣方济各(1182—1226),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 - 书籍 《垃圾教授》[德] 亨利希·曼 《斐多篇》[古希腊] 柏拉图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 概念 默观:通过祷告或冥想,来感受神的力量。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