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苗族服饰图案是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的由来及背后的意义则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但是由于苗族服饰历史的久远,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来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里。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在造型及制作技艺这一方面,苗家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并以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这五种形制制作服饰。苗家人还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所以服饰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颜色。
从形式上看,服饰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这些服装通常是繁复华丽,集中体现了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而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净简洁,不仅用料少,费工也少,一般在日常穿着中最为常见。但是除了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比如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苗家人还比较注重头饰。近几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选择戴上皮帽,而苗族成年男子的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等小部分地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头上所包的头帕直径为40厘米。女子则有已婚和未婚之别。未婚者挽锥髻于头顶,戴无底覆额帽,插银梳或银花;已婚者则是梳平髻于头顶,将头发盘成波浪状覆盖在前额,头戴银花或银梳。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就如古代汉人所说的“总角”。
“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这两句谚语真实反映了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爱包头帕。而苗族喜爱头帕是因为其丰富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因为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头帕既是一种服饰样式,又是一门传统艺术。
总而言之,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所以无论在显示生命活力和生气灌注方面,还是在万象纷呈之中,苗族服饰表现出的特有和谐引人入胜方面,都能使人产生美感而进入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