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旅

文学之旅

2021-11-16    31'18''

主播: 凯院TV

422 2

介绍: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这句话出自于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文章《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第一句话就向读者点明了,无论是在什么地方的秋天,它都总是好的,每一个地方的秋天,都有着它独特一番的滋味,也有着它令人陶醉的魅力。 《故都的秋》一文,蕴含着郁达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也唤起人们对秋天的思索,文章运用了四十二个秋字来润色北国的秋天,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与大家一起去体味秋天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一、文学文人阁——郁达夫与《故都的秋》 秋天如同一幅色彩浓厚的水墨画,把黄色的树叶、金灿灿的稻谷,还有干枯的树枝都勾勒了出来,秋天还是情绪的调味剂,写作的人时常借用秋天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他们在文章中描写秋天,悲伤与哀愁,赞美与不喜,秋天这个独特的季节对我们来说,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缘情。当眼神触碰到《故都的秋》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着,也就是那一刻我便想把这篇情感质朴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同大家一起品味北国秋天的味,秋天的色,以及秋的意境与姿态,也一同感受作家郁达夫由秋天引发的人生感悟。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郁达夫如同他笔下许多的人物一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零余者”,他们与现实格格不入,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我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大胆的自我暴露,让许多后世之人为此钦佩。 1896年,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去世后,郁达夫在家人支持下,开始到学堂读书,并考上了浙江大学,然而最终因为参加学潮而离开了学校,好在第二年,郁达夫与哥哥郁华前往日本留学,他考入了日本东京的第一高等学校,选择学医。随后,郁达夫一边学医,一边尝试着文学创作,并且在这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1921年,郁达夫与好友郭沫若等人开办了“创造社”,并发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第二年,郁达夫回到祖国,并在多所高校任职授课。不幸的是,时代的悲哀来临,郁达夫看见了战争的惨状,也体会到了硝烟的残酷,这也激发了郁达夫的爱国热情以及创作灵感,他化笔为矛积极参加着抗战活动,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郁达夫到达北平后,触景伤情,于是他便创作了文章《故都的秋》,描绘的是秋天萧瑟的景物,流露了悲凉的心绪,表达着郁达夫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给郁达夫的内心投下了忧虑与冷落的阴影,他寻求清静之地,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味、秋色以及秋天的意境与姿态,笼罩着一层主观情感色彩。文章《故都的秋》描写了郁达夫租住着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郁达夫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秋蝉的残声、槐树的落蕊,以及秋风秋雨都描绘得十分清晰与逼真。郁达夫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我们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与悲凉之中。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来到北京,只为了一饱眼福北京的秋天,文章《故都的秋》起笔便开门见山切入正题,对秋天感情的深切以及真诚都溢于言表,也正是独特的开头让读者一眼便看到了文章描写了北京的秋天。在文章里,郁达夫对故都秋天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与江南的秋天作对比,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文章《故都的秋》描绘了故都的秋天与其他地方的秋天不同。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然而相比之下北国的秋天却特别来得十分清静与悲凉。 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描绘得质朴真挚,他的文章读来意境深远,令人唇齿留香,就连秋雨过后斜桥影里,北方人缓慢悠闲的声调,都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秋意,北方八、九月份正是果树成熟的大好时节,枣子红了,柿子黄了,让人垂涎欲滴,看起来、听起来一切都别有一番秋味。在郁达夫笔下,虽然择取的仅仅是点缀北国之秋的几处平凡秋景,却把故都的秋声、秋色描绘得自然贴切,引人入醉。秋的毕现,寥寥数笔,给人以“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之感,也令读者领略到北国之秋的深沉与萧条。 郁达夫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深刻形象的体会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天独特色彩及风姿,都是他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折射,让读者品味到了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景色,与郁达夫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 二、文学漫步——秋天的文化 在上一版块中,我们一起品味了作家郁达夫与他的作品《故都的秋》,那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品味秋天的丰富蕴含以及秋滋秋味。 在我国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便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伴随着蝉鸣,渐消炎热的夏季悄然与我们告别,秋色席卷而来,在我国的大地上呈现出意象万千的秋景,秋季是还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将会步入它们生命的终结,整个枯萎至死去。 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里,“秋”是象形字蟋蟀,表示蟋蟀叫了的季节是秋天,而在小篆里“秋”是会意字,是禾谷熟了的意思,表示庄稼成熟的季节是秋天。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根据秋天不同的特点,人们对秋天有不同的称谓,在古时人们将秋季的农历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而宋代词人柳永也在他的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写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同时,整个秋季分为九旬,因此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以及根据五行推演,秋属金,所以叫“金秋”或“金天”,除此之外,在我国最早的词义解释书籍《尔雅·释天》中,说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所以按照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所以有了白藏的称谓。 秋天,除了包涵丰富的称呼外,它还是蕴含着众多诗词文化的季节,如果把秋天的诗文去掉,我国古代文学将大幅度的黯然失色,与发现早春的惊喜、赞美盛春的万紫千红,及怜惜晚春的不可挽留相比,诗人在秋天抒发的情感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也更为感人,人生所有的情感,都在秋天里找到了寄托,比如我国诗人李白在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写到:“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季节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国文人敏感的神经,秋天,百花凋零、黄叶委地,一切都在走向衰亡,这些景象引起了文人的悲凉之感,在我们众所周知的著作《红楼梦》中,情节就是按照季节的变化而展开,贾府的声势随着季节变化一直向上攀升,直到冬天赏梅时达到了顶点,之后盛极而衰,而文章里的人物林黛玉在秋天时,在窗下写下:“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喻示着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秋天,有的不仅仅是扣人心弦的文字,还有一幕幕令人沉迷的景色,江南的秋天就显得美不胜收,也比别处更减了萧瑟,而被烟水氤氲出了一份柔情,江南的秋走的轻盈,来的悄然,丝毫没有察觉时,她便已经轻轻地停靠在心间。曾经走过江南的人,赞美了它的春天,也同样恋恋不舍着它的秋天,江南的秋夜,月光映着湖水,水上泊着小船,当凉意袭来时,裹紧秋衣在弄堂小巷里穿行,感觉自己是明媚的女子,有浅浅的心事随着脚下光滑的石子颗颗细数,忧伤而又快乐着。 相比南方,北方的秋天来得特别早,北方的秋天就像北方人们一般,来得匆忙,敢爱敢恨,丝毫不允许有半点踟蹰,正所谓叶落知秋,当树木的叶子开始变黄凋落时,就可以知道它的脚步正慢慢向深秋迈进。北方的秋天,秋风一过,脱落的树叶也随之飘落纷飞,天空也会显得极其澄澈高远,天空少了飞鸟的踪影,大地也渐渐褪去绿色,换上金色的盛装。 秋天是浅淡的,是薄薄地上色,无需浓妆重彩,就像江南的女子,透着清晰与自然,这样的日子,就连空气都带着明媚与优雅的,当我们细细地感触,静静地回眸,会突然发现身边的一切都被洗礼了,纯粹与清雅起来。秋天恰似一幅画,水墨浅淡,用几点鹅黄,几笔洁白,或者是一线清致的流水,就能够活脱脱地描摹她的素雅与空灵,那几点黄是优雅的黄,缀着动人的芬芳;那几笔白是洁净的色,衬托远山的秀丽和天空的深远;那一线流水,却是这个秋季最动人的乐章,流淌的不急不缓,仿佛一曲高山流水,又或者是熟悉的童谣,在梦里似乎依稀聆听过这样的音乐。
上一期: 新歌速递
下一期: 音乐城堡之新歌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