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贯热心于指导创作,扶植新秀,一生中点评过的文艺家便有数百人,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家的朋友,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间一代又一代作家们的导师,他便是被称为我国文坛“老园丁”的著名作家——茅盾。
茅盾的一生都在呕心沥血进行创作,他在实践中孜孜矻矻,在文学生涯中写下并翻译了众多的著作,还在文学与政治方面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茅盾以他博大而丰厚的著作留给后人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以他在文坛崇高的声望与影响力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不仅为我国的文学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化发展。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与您共同走进我国一代文豪茅盾的人生故事。
茅盾的人生经历
茅盾,原名沈德鸿,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当时的浙江省作为近代以来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又是人文荟萃的宝地,从小生活在这里的茅盾,受到了当地人文风情的影响,造就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勇于面向世界的文化开放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的秀才,不仅通晓中医,还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新思想。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并且性格坚强的女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茅盾从小就接受了新式的教育。
8岁时,茅盾便进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来转入高级小学,在学校里,他不仅学习到了国文、算术等知识,还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除此之外,茅盾还特别喜欢看书,尤其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众多我国古代著名小说书籍,在这些书籍的影响下,对茅盾后来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启发。
勤奋好学的茅盾在小学时期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他的作文写的特别出色。但不幸的是,十岁时茅盾失去了父亲,之后由母亲抚养长大,并接受母亲所教授的文学、地理与历史知识,每当母亲讲起历史故事或我国的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而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所以,每当回忆起母亲时,茅盾便说到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小学毕业后,在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了从浙江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他中学生活的旅程。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了,在一次义务宣传中,茅盾因为与同学抨击了老师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了杭州安定中学学习,并在那里结束了他的中学生活。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茅盾固然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他的整个学习环境是陈旧的,读书便要读秦汉时期的书籍,学习正宗的骈文,还要学习建安七子的古诗,保持古人清华疏旷的气度,这一切让茅盾有了古典文学的修养,加上茅盾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看小说,所以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了古典的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预科毕业后的茅盾无力升学,他便开始工作谋生,进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由此,茅盾便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翻译作品《衣食住》。随后,茅盾又来到国文部编写书籍《中国寓言》,还参与了《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同时,茅盾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在很多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众多作品。
渐渐步入文坛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与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他还改革了老式的报刊《小说月报》,成为了当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茅盾的工作让他对当时的国情还有国外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的作品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抗战期间,茅盾从武汉流亡到了上海、日本等多个地方,他在颠沛流离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社会的黑暗,于是他拿起了小说家的笔,开始创作《幻灭》等作品,这段时期的经历铸就了他的时代概括力与文学的全社会视野。当他的小说《子夜》正式发布后,便立即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还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茅盾也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抗战结束时,茅盾担任全国**副主席等多个职位,因为他工作繁忙难以分身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少。与大多数文学家一样,在文革期间茅盾的生活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即使遭受迫害,茅盾也依然坚持着创作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与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直至晚年,生病了的茅盾也不忘记写作,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文学创作中度过的。
茅盾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为现实主义文学树立了杰出的典范,他与著名的文学大家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茅盾的作品:《子夜》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国学大师吴宓曾经赞赏过《子夜》这部小说,他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小说《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但细节描写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微妙颤动的波纹,铸就了一部多元化的作品。
小说《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茅盾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的展示了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以及女孩子的爱情故事等,都被组合到小说《子夜》的故事情节中。
同时,茅盾还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与抗战时期的景象,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意图,全面的描绘了我国动荡时期的面貌。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更加显示出了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契合了生活的实际。
然而,茅盾大规模、全面的描写,并不是把每个生活片断随意的拼贴在一起。他精心构造,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的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作品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主人公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茅盾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
小说《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理井然,纷而不乱。同时,在小说《子夜》中,茅盾采用了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了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出来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多种办法,频繁的变化叙事角度,证明了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高超的驾驭能力。
在小说《子夜》中,茅盾不仅顾及到了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还注意到了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都作为他所属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了人物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这些人物形象既是指他们单独的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也是反映了某一社会群体的基本状况。
除了考虑到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外,小说《子夜》的结构还讲究交错复杂,但又不是一堆乱麻,而是条分缕析,纲目分明。茅盾抓住了牵连众多人物的枢纽性事件,形成了多条重要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既独立发展,有各自鲜明的轨迹,又彼此密切关联,全面展开与交错进行同时展开,反映了我国旧社会民族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全面的认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全貌。茅盾以精湛的布局与高明的艺术手段,创作了小说《子夜》这样一部具有成熟性的文学作品。
在小说《子夜》中,茅盾对人物的塑造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描写,他在人物塑造时,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精神状态,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以及时代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也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茅盾笔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阶级与倾向的代表,因而他们也是时代思想的代表。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便是茅盾塑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写作,在他的小说《子夜》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茅盾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通病,极力的描绘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在茅盾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郁纯熟的技术更重要,因而小说《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点,因此小说《子夜》一发表便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它不仅照亮了三十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也照亮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与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面。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子夜》在我国除了拥有众多的读者外,还被翻译成英、德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并且,小说《子夜》曾被认为是一部可以与著名作品《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