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文轩,不少读者应该耳熟能详,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2016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成为我国作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有人说,一个具有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的作家,不仅仅只是关注着自我的发展,更是心系着全人类的命运,而曹文轩在创作中一直不遗余力地呈现着这个思想。他有着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不断的在文学世界里探索,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与理论话语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他的人文关怀与强大的学术背景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调,使曹文轩成为了当代文学作家里一颗耀眼的星星。
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进我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人生故事。
曹文轩的人生经历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在农村长大的他,家庭条件非常贫困,生活也十分窘迫。在曹文轩的记忆中,他吃过糠与青草,每天都只能喝稀粥,半个月才能盼到一顿干饭,但所谓的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都是胡萝卜。那时的曹文轩饥饿到了极点,就连生长发育都停滞了,以至于每每看到比自己高的人,他的心中都会涌现出深深的自卑感。
但每当曹文轩饥饿的时候,他的父亲曹桂生总能给他带来有趣的故事,让他在愉快的情绪中忘记身体上的饥饿。曹文轩听多了便学会了,所以在读小学时,曹文轩几乎成了孩子中的“故事大王”。这时的曹文轩,就已经隐隐约约有了当作家的梦想,而父亲当年所说的这些故事也成为了他小说中的素材来源。
曹文轩的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所以在父亲的影响下,激发了曹文轩的写作兴趣与提升了他的写作能力。写小说的人必备的本领便是拥有出色的叙述能力,在曹文轩看来,他的叙述能力与父亲的教导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父亲被村里人叫做“小说家”,父亲说故事时不加任何表演,完全凭借着语言与细节以及故事起承转合的力量,让故事变得生动形象,所以在父亲说故事的过程中,曹文轩的叙事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得到增强。
当时江苏省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李有干在盐城文化馆工作,喜欢写作的曹文轩很想拜李有干为师,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让李有干注意到自己,于是,他沉下心来,一边深入乡间搜集素材,一边埋头苦干进行创作。终于,当他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时,成功的引起了李有干的注意,自己也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李友干的学生,并得到了他的指导。
在不断的向老师学习的同时,曹文轩积极的进行着创作,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作品,这些生动形象的小说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使年纪小小的他在当地便颇有名气。而曹文轩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家庭无权无势,但因为他的才能,使得他的人生有了更好的未来。
在曹文轩的一生中,他最感谢的人除了父亲以外,还有他的老师——王德意,曹文轩说:如果没有老师,他就上不了北京大学,那他的人生便会始终与土地捆绑在一起。当时,北大法律系的老师王德意来到了江苏盐城招生,由于江苏盐城地区小,所以省里面的高校招生名额只分配到了一个。曹文轩接到了老师王德意打来的电话,电话中邀请曹文轩进城与她见一面,王德意见到曹文轩后,觉得曹文轩各方面都符合北大的招生需求,于是便让他去北大读书。
在当时北大的特招生是具有优先选择权的,而王德意最先看中了曹文轩,也决定了曹文轩之后的命运,但是这样的招生,并不像想像中的这样简单,因为名额有限,所以还要通过数学与物理等各类学科的考试,可在曹文轩的不懈努力下,他成功的通过了考试,进入了北京大学。
在当地,乡村子弟被北大录取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时,也有着巨大的荣耀。曹文轩清楚的记得,因为当时自己的家庭比较贫困,即使考入了北京大学,也没有钱去支付他的费用,所以村里的乡亲、朋友以及同学,凑了粮票和钱给他,因此,在曹文轩充满艰辛苦难的人生中,亲人与朋友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曹文轩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系,但因为他的写作能力突出,所以学习了一个月后,他被老师转到了中文系,当时的曹文轩并不知道,他开创了北大历史上转系的先例,曹文轩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成绩而骄傲自满,而是刻苦努力的学习。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曹文轩被学校邀请留校任教,但曹文轩一心想回到家乡回报父老乡亲的恩情,所以他拒绝了。
当曹文轩回到了家乡后,北京大学一直按时给他寄发工资,于是整整领了一年半工资的他,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职业的情况下,还有怀着对北大的感激,他决定回到北大任教。之后,曹文轩在任教工作中,创作了多部有关儿童文学的著作,并获得了众多的奖章荣誉。
带着水乡童年记忆的曹文轩,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与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他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他进入到儿童的生活,又进入到了人的本质生活领域,使得他的作品在生命的人格中,始终闪耀着灼人的光焰。
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
曹文轩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儿童学小说家,他的小说渗透着悲悯情怀,浸润着古典风格,有着鲜明可辨的曹式特征,特别是他的成长小说《草房子》,深受读者的喜爱,被世人誉为“美丽人性的诗篇、隽永感人的画卷”。
《草房子》是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7年,讲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描绘了青少年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表达了曹文轩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也描写了大人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与经历创作而成。曹文轩的家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也在不断的迁移,但不管迁移到什么地方,他的家永远傍水而立,在人与水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许多故事便发生在了水边与水上,因此,当地的文化也被浸泡在水中。曹文轩习惯了这样湿润的空间,即使后来他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永恒的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于是,他写下了小说《草房子》。
小说《草房子》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与老师关系的纠缠,以及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在这六年中,主人公桑桑亲眼目睹与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
苦难给了曹文轩透彻的人生经验,也给他的性格注入了坚韧,曹文轩以自己的困苦童年为依托,用优美的文笔,描写出了已经离他远去的小学生活,引导读者透过人物的困苦历程,咀嚼生活中的温馨与诗意。曹文轩也借助“苦难”的刻刀,在读者的心灵上留下印记,让读者变得充实与坚强,这也正是小说《草房子》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小说《草房子》中一直回荡着“悲悯”的情怀,比如桑桑得了绝症,但在最后时刻得到了复生,这些情节以一种沉重的情绪,压在了读者的心头,悲悯的感觉也让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有着俯视与亲近的力量,无论是人情美还是悲剧美,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曹文轩说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这两者都很重要,充满美感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所以在小说中,曹文轩用他的笔触描绘了充满力量的人性美。
曹文轩用感性与直觉,在小说《草房子》中构筑出了一个悲剧的世界,让读者看到了悲剧下的温情与美丽,小说中最动人的悲剧,便是爱的苦涩与幻灭,他将悲悯与爱抚的眼光投注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让读者在波澜中感受到了关于爱与幻灭的隐痛。
小说《草房子》的格调高雅,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在文章中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与格外感人,并且,小说《草房子》通篇叙述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以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除了格调高雅外,小说《草房子》还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文章中有水网密布与垣篱交错的江南水乡油麻地,也有掩映在红色枫树中的金色茅草房,乡野的纯美与宁静,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一切都充满了无尽的情趣与诗意,曹文轩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一个具有梦幻感的和谐家园。
小说《草房子》的温情触及宿命、悲剧等主题,也在宁静与高雅的风气中抵达哲思的深度。作品中,曹文轩将悲悯情怀的阐发与悲剧性杂糅在一起,作品的人物都经历了人生中无法逾越的藩篱与沟壑,他们承担着一种无声的、震撼人心的日常命运悲剧与心灵悲剧,所以小说《草房子》吻合了敦厚与含蓄的传统美学风韵。
作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小说《草房子》也是曹文轩的一部自传性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便是他的化身,里面承载着曹文轩的童年记忆,也是他记忆存放着的一笔最重要的财富,小说追求单纯自然与意趣天成的美学风范,筑建了一个忧郁却不失纯美的世界,引领着人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