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旅

文学之旅

2021-05-11    30'43''

主播: 凯院TV

199 3

介绍:
香港文学圈有种说法:写言情的亦舒、写科幻的倪匡、写武侠的金庸,他们是“香港文坛的三大奇迹”,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便是亦舒。她拥有着满身的情怀与才华,还十分的努力,亦舒的文笔骨骼清奇,锁锁入扣,她以一枝笔写尽人间烟火,以一句话点醒梦中茫然,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再难放下的人或事,也会烟消云散。 有人曾说:“爱看亦舒的小说,并不完全是着迷于英俊动人的男主角,而是为了亦舒笔下的清醒”,她在走过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后,变得更加耐性、包容与智慧,亦舒主张女子要做自己的太阳,所以在创作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温暖着万千女性。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进华语世界独具影响力的作家亦舒的人生故事。 亦舒的人生经历 亦舒,1946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倪亦舒,她的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亦舒的家中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五岁的时候,她便跟随着家人一起离开大陆,到香港定居。 到了读书的年纪,亦舒就读于香港的苏浙小学,这是一个移民小学,所以亦舒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内陆的孩子,在此环境下她学会了说国语。但遗憾的是,亦舒曾坦言自己对内地没有什么记忆,因而她对大陆也没有什么感情,这种无根的飘零感让亦舒日后的创作在大情怀上是冷漠缺失的。 从小到大,亦舒的记忆力非常好,因此她在读书的时候就仗着自己的小聪明,不肯用功学习,常常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被罚站,愤怒之下她背下了全部的课文,从此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时的亦舒十分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而且还非常追崇文艺,这也为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中学时期,亦舒在何东女子官立中学学习,在这里,她不仅要学习音乐、美术等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英语等几门外语。即使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对亦舒来说,她的童年时期过得并不开心,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父母的收入与精力有限,常常疏忽她,所以亦舒也一直埋怨父母不够爱她,关心她。 亦舒开始她的写作生涯是在1962年,十四岁的她在杂志《西点》上刊登了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之后的第二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甜呓》,并应一家报纸之约撰写连载小说,十五岁时便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发表文章,年纪小小的亦舒慢慢在香港文坛中崭露头角。 中学毕业后,由于家里实在无法支撑亦舒的学费,所以亦舒没有顺利升入大学,而是成为了一记名者,十七岁的她便来到了报刊任职,在这里,亦舒不仅跑新闻、写专访,还在闲暇时刻写写杂文、小说,以及报纸专栏,此外,她还担任了电影杂志编辑等。 直到1973年的时候,二十七岁的她离开工作多年的地方,来到英国曼彻斯特留学,并且就读于酒店食物管理系专业。那一段异乡求学的日子,改变了亦舒的人生,使得她的整个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她的性格逐渐变得诙谐幽默,所有的处事都变得十分泰然。 毕业后,亦舒最开始是在台湾的一家饭店做服务生,不久她返回了香港,受到富丽华酒店的聘任担任了公关部主任。因为觉得酒店的工作无趣而乏味,亦舒辞去工作来到佳艺电视台做起编剧的工作,最后到****新闻处任职高级新闻官。 英国归来时,亦舒已经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三十多岁的她两手空空,只有一纸文凭。站在中年门口的亦舒,被一事无成的感觉包裹着,于是她开始奋力的投入工作,因为单位不允许职员发表文章,她甚至数十次更换笔名,亦舒一边渴望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丰富的物质,一边踏实与寂寞的码字,就像是践行她在作品中的风骨一般,现实的生活里,亦舒一直奋发图强的努力工作,即使那段日子极其的辛苦,她也心甘情愿的劳累着。 比起亦舒的生活经历与写作生涯,她的婚姻情感更是折射出了她的个性,亦舒的文学之路走的顺畅而成功,出版了众多情感小说的她被书迷称为“情感师太”,但亦舒的个人情感之路却及其不顺。她的前两段婚姻都短暂而狼狈,直到第三次感情她才过得幸福,与前两段轰轰烈烈的恋情相比,第三段恋情看上去有些“俗”,但正是这“俗不可耐”的桥段,给了亦舒真正人间烟火的恋爱。 亦舒通过相亲认识了香港大学的教授,在相互了解后,亦舒很快便与他结婚,随后生下了一个女儿。晚年时期,为了让女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亦舒选择了跟随家人移民去温哥华生活,她改变了往日雷厉风行的风格,开始承担起了相夫教子的职务,她督促女儿功课,为丈夫操劳着。 令世人想不到的是,曾经那个怒剪西服的狂躁女子,竟变得如此的风轻云淡,而在此之后,她的作品都趋向于平和,这也证实了亦舒的第三段婚姻,给她的心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同她写过的故事一般,亦舒的前两段婚姻曾经狼狈,她的性格曾经任性凌厉,但最终在时光的磨砺下,她的人生得到了圆满。 或许亦舒的感情经历正是她灵感的缪斯,她笔下的人物,都会在经历一段人生的起伏之后变得更加通透,成为越挫越勇的亦舒女郎,这也如同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时间才是女人最强大的武器”。 亦舒的作品:《我的前半生》 一切正如亦舒所说那般:“我们失去一些,也会得到一些,上帝是公平的。” 而在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中,便很好的实践了这句话的含义。作品《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创作的长篇小说,同时也被拍摄成为了一部都市爱情电视剧,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子君在遭到丈夫涓生遗弃的致命打击后,被迫改变曾经依赖丈夫、缺乏独立意志的生活惯性,以一个普通妇女的身份投向社会,努力生活的故事。 香港的社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迈入工商业,七十年代蓬勃的经济,带动了文学作品本土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通俗的小说作家也开始相继冒升,之后八十年代向讨好大众口味的“快餐式”式文化发展。而亦舒也随波逐流,拿起一支生花妙笔,创作出了《我的前半生》这部赞扬了女性自由、独立的小说。 亦舒最钟爱的小说是鲁迅的作品《伤逝》,而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中主人公子君与涓生的名字,沿用了《伤逝》这部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小说思路也是从鲁迅的作品中延伸而来,亦舒将故事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移置于当代香港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向读者展示了爱情悲剧下的人性与真实的情感。 小说《我的前半生》描写了现代社会男、女婚姻面临的新困境,也在遭遇婚变后自立自强的女主人公身上,表现出了时代的进步与现代女性的意识。亦舒赋予了女主人公子君被抛弃后全新的灵魂,最终成功的变得坚强而自信,但美丽中带着沧桑,然而这也恰好击中了现代女性的心灵。 在小说中,亦舒在某种程度上不完全认同贤妻良母的女性观,她强调了女性要独立自主,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获得其他方面的自由。所以在刻画小说女主人公的形象时,亦舒塑造子君是一个的勇敢女性,冷漠无情的家庭关系砸碎了她玫瑰色的幻梦,同时也唤醒了她沉睡的人格意识。 通过塑造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也正是寄托了亦舒的人生理想,表达了她对职业女性的爱护与期望,而这部小说的主题,歌颂了职业女性自尊、自爱的奋斗意识,小说中的字里行间,回响着当代女性呼啸前进的时代精神。 亦舒深受中国梦文化的影响,她娴熟的掌握了梦境的描写技巧,对描绘人物心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我的前半生》中涓生与子君离婚,子君心如死灰,梦到辜玲玲对她狞笑,这是她现实生活中梦魇的延续,也是亦舒现实痛苦的投影。文学作品若以梦境描写心理,除了多一部分含蓄迂曲的情致外,更能使读者体会到隐伏于人物灵魂深处的思维与情感。 在《我的前半生》这部作品中着墨最多的是,女主人公在婚姻破裂后的醒悟与自立的描写,亦舒运用惯用的洗练笔触,以及狡黠趣妙的对话,将人物的个性与内心世界描写得纤毫毕现,她站在女性的角度对现代社会现象中常见的婚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与反思。 而且在小说中,亦舒重点描写了主人公应对生活时的心理与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路蜕变的过程,使读者在亦舒活灵活现的叙述中,跟随故事的发展和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得到了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有读者曾经认为《我的前半生》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小说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小说中,亦舒将优美的词句,用在了最恰当的地方,还用最平实的话来阐述了生活中的种种事情,体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真理。 小说《我的前半生》虽然是比较琐碎的生活描写,但给读者真实与诚恳的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作品。当一个人历经了苦难以后,总会有劫后重生的一天,总会学会坚强的生活。亦舒做过许多夹心饼干般的工作,但即使再辛苦,她仍倡导女性独立的生活,这也是小说《我的前半生》写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