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之有三;
死之徒,十之有三;
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sì]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马老译文】人从出生一直到进入死亡,能活的成分占三分之一,能死的成分占三分之一,人的生存,因自己的行为导致死亡的也占三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追求养生太多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陆地上行走遇不到兕牛猛虎,进入军队里受不到兵甲的伤害,兕牛无处顶触它的角,猛虎无处伸出它的爪,兵器无处刺入它的刃。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死处。
【憨山译文】此言圣人所以超乎生死之外者,以其澹然无欲,忘形之至,善得无生之理也。出生入死者,谓死出于生也。言世人不达生本无生之理,故但养形以贪生,尽为贪生以取死。是所以入于死者,皆出于生也,大约十分而居其九。而不属生死者,唯有一焉,而人莫之知也。生之徒者,养形寿考者也。死之徒者,汨欲忘形,火驰而不返者也。动之死地者,嗜欲戕生,无所避忌者也。举世之人,尽此三种,而皆不免入于死者,以其出于贪生也。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是皆但知养生,而不知养生之主。苟不知养生之主,皆为不善养生者也。摄,养也。盖闻善养生者,不养其生,而养其生之主。然有其生者,形也。主其生者,性也。性为生主。性得所养,而复其真,则形骸自忘。形忘则我自空,我空则无物与敌。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色欲伐性,甚于兕虎甲兵也。以无我故,踪遇之而亦无可伤。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亦无所容其刃矣。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是知我者,生之寄。生者,死之地也。无我无生,又何死之。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知生本无生,则知死亦不死,此所以贵朝闲道而夕死可矣。非超乎生死之外者,不易致此。
【续貂之语】本章描述的过分强调生反而不得其生的妙理!从生死的对立的角度为大家描述道的妙用。每个,万物都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以人为例,每个人的终点站是确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三种人。能够自然长生的人,大约十个人有三个;不能够长生的人,短命的人十个有三个;本来可以长生,自己却走向灭亡的十个里面同样有三个,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太过追求长生,过分了反而导致灭亡。这个道理尤其深刻,对我们人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里的“生”可以比喻为“成功”,“财富”,“健康”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各位看官自己尝试举一举了!过分追求的东西,反而会失掉的更快,这正是《道德经》里为大家强调的道理!善摄生者的样子是如何的?置身“兕虎”“甲兵”的凶险境地,自己都会安然无恙,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死地,具体的笔者没有再讲,留给后人去思量!没有死地的人会得长生,这个道理各位朋友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