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蝉》作者:一凡,朗读:莹丽亿番洛瓦

《说蝉》作者:一凡,朗读:莹丽亿番洛瓦

2020-08-21    09'09''

主播: 莹丽亿番洛瓦

506 6

介绍:
《说蝉》 作者/一凡 朗读/莹丽亿番洛瓦 “饮而不食者蝉也。” 《荀子.大略》对蝉的赞誉,以蝉之“餐风饮露”、“居高清饮” 视为高洁。 咏蝉者每咏其声皆尊其品格,是因蝉启发思想,常为咏物言志的意象。蝉的清高孤苦尤为怀才不遇的文人及隐士们接受,而以蝉自诩寄托胸臆。最有名的当推“咏蝉三绝”。其一为虞世南的《蝉》,诗中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赞美蝉居高声远不借秋风,是以明志居才而自信;其二为骆宾王的《咏蝉》,诗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句,是诗人蒙难狱中,以蝉自比其坚韧清正;其三为李商隐的《蝉》,诗中所云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之言,亦是诗人自赏孤高。 蝉品行超群孤芳脱俗,源于律已而非另类可比。蝉无纷飞炫耀的彩蝶们那样搏人赞颂,自以为美的化身;也无好斗小虫蟋蟀们那样受人恩宠身价倍增,终究是供人把玩之物。蝉誉为大自然的歌手,蝉歌于枝头 明月伴清风,此起彼伏天纵自成,千古共鸣却无半点轻言浮夸。其传神空际更在尽心竭力毫不怠懈,不索不取不卑不亢,深得古人敬重。 蝉之命运生史颇有悲剧色彩。从幼虫到羽化,蝉在地下蛰伏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破土而出后的生命只是短短二十多天。力尽毕生鸣声不绝,只恐负了此生漫长的等待,令古人为之怜悯,不乏 “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这样的叹息。 蝉一身薄纱暂栖枝头,于苦夏寒秋,坚守生命,奉担职操。毕生不知疲倦,声声高亢传鸣。但闻不免悲苦之音,便有柳永等人的 “寒蝉凄切” 渲染蝉鸣凄苦。且离时之寂寞,似秋风落叶无声无息,故有 “苦蝉” 之说引发世间沉浮的联想。 蝉之苦,古来文人多有同感而为之自励。感慨志士者心多偏苦,而甘为以苦作舟;自觉降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是为励志明誓之言。 而蝉之苦,更多被佛教引入禅修。 “苦”,被禅宗视为四圣谛之首,因而转禅入蝉。 蝉与"禅"音同,佛家以为蝉入土以伏,出土羽化,是修行而重生。蝉多年苦行沉寂泥土,成蝉后出泥不染远离世俗,登高枝而不屑浮尘,以露为食尽歌悲欢,正是禅心修为。 蝉被称"知了" 寓意深刻,“知”即智慧;“了”即觉悟,便是了悟岁月苦短生命不易,而空鸣苍林宛若禅意人生。有禅诗云: “要悟禅机先悟蝉,知了二字莫轻言。禅本无形依万物,蝉虽草虫历千险。” 蝉出土以重生,人入禅乃灵魂涅槃。故佛需如蝉,苦难修行,听蝉而清,心无一尘。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蝉声每每与人的心境相通,是噪声?是清音?清浊正邪,似有似无,全出于内心。意乱者或增烦脑,心静者淡然宁神,亦是彻悟人生至理,了然修身之道。 蝉艰难短暂的一生,从蛰伏出土到羽化栖身,素朴芳林,淡泊清流,唯求永恒的高歌。一声吟唱涤荡乾坤,历来被赋予品格化的象征意味。蝉之高洁、自律、坚韧、勤勉,给人启迪,励人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