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枫按:
今天,我们来谈论张爱玲。这次谈论,从最新的张爱玲作品改编电影说起。围绕这部电影展开的讨论,焦点一直落在选角上。电影改编,演员和原著角色对不上,好像是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若是放到张爱玲身上,或者还可以说开去。
一段时间之前,电影主演马思纯转发张爱玲“假语录”被网友@张迷客厅 打假的事情在网上引发群嘲。问题是,热衷于引用“假语录”的不是马思纯一个。此事,或者也不完全是由马小姐的文学素养决定的。人们在公共空间里重新塑造着张爱玲,将她想象成一位颇有贵族派头的,才色兼备的,又在男女情爱里一度迷失、彷徨,并持续书写自我的女性,一位骄傲的天才女作家,已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电影选角对不上,假语录横飞,公众用“误读”替代“真实”,于是呢,从文学学者到普通书迷,自觉开始“打假”,至少是要清理边界,为世界呈现一个“真”的张爱玲,而不是在语录、照片和改编电影里逐渐失焦,变得面目模糊的张爱玲。
然而,究竟是否存在一个原本的,自在的,纯正的张爱玲及其作品呢?这个张爱玲又是什么样的呢?后来的解读、改编、再创作是否必须依循这条“芯子”不可偏离呢?
我们来谈一点极其浅薄的理解。或者也不是理解,只是拾取一点记忆和感受的片段。张爱玲是我曾经激赏的作家,但我也许久没谈起她了。所以,今天就像聊一个遥远的老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