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记忆
作者:王凤琴
又到腊月二十三了,人们俗称的小年。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农村小年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节日。
其实腊八过后便有了年味,陆陆续续就有人家杀猪办年货。到了二十三,比较富裕的家庭年货置办得差不多了。过了二十三,物价就有不等的上涨。人们把小年之后的赶集,叫赶穷棒子集。
在二十三之前,还有一件事必做,就是请(买)灶王爷,辅之以祭灶的礼品——灶糖。
我家祭灶到上世纪六六年文革就再也没有过。每年过小年这天,母亲便在晚饭后,把锅台和灶坑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和大一点的弟弟妹妹围在旁边,小的熬不过困就睡了。父亲揭下旧灶王爷,拿起事先备好的变软变粘的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随即划火柴点燃。红色且伴有绿光的火苗一窜一窜的,火光映红了弟弟妹妹的笑脸。又以最快的速度,把新灶王爷贴在墙上。那灶王爷两边的对联永远不变: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长大后才慢慢悟出,为什么挑门立户的男人会在家人面前自我标榜:我,灶王爷横头——一家之主。
祭灶仪式结束后,每个孩子便会分得一块或几块灶糖。那时的灶糖都是用大黄米熬制的,刚咬下去,脆生生的。嚼着嚼着,慢慢变软,粘粘的,糯糯的。吃灶糖,不只吃糖的甜味,还有那粘米的糊香味,再加上粘粘糯糯的口感。躺在被窝里,还觉口留余香。
过了二十三,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碌。扫房淘米做豆腐,把正月里需要的吃食准备齐全。粘饽饽蒸好,豆腐冻上,码放在缸里备用。
今年的小年前,我又回到了故乡。街上也有卖灶糖的,不过不叫灶糖,小贩们毫不隐讳地把它叫做小锅白糖。听其名便知这绝不是我记忆中的那种用大黄米熬制的灶糖。至于贴灶王爷的习俗,恐怕全国也罕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