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66 在细雨中呼喊(上):《活着》之前的余华,男孩平安长大是多么不容易

EP. 66 在细雨中呼喊(上):《活着》之前的余华,男孩平安长大是多么不容易

2024-02-01    103'27''

主播: 扯读

676 5

介绍:
关于莫言老师《生死疲劳》的分享,在小宇宙荣登【扯读】23年度“最受欢迎节目Top3”,我们倍感荣幸!(此处请大家不要吝啬掌声) ​ 既已有莫言老师,怎能不谈他的“兄弟”余华老师——曾经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两人,脾性十分相投,那文学上会不会互相影响?有什么异同之处?相信很多人和我们怀着同样的好奇。 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本期就要和大家聊聊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故事讲述了“我”孙光林,一个出生在江南某地南门村少年,一个多孩家庭中的“边缘人”的心灵成长史。 并通过“我”的视角与坎坷经历,反映出那个时代下,典型的农村生活里的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之间形形色色的是是非非。 它虽不是余华的自传,却是他童年与少年时期记忆的复现与思考—— 男孩,要平安长大也是真心不容易啊! 比如,多孩家庭的养育难题、原生家庭的漠视、青春期的恍惚(代表特征:性懵懂)、“花样作死”的冲动,以及社会规训对男性的压抑……像是一部更私人化、具象化的“活着”。 为什么没选《活着》? 《活着》确实自带巨大流量,可主题与叙事过于宏大。它刻画的时代与人物,距离当代人有些遥远和陌生了,解读是有门槛的。 (我们曾想分享同背景下的非虚构作品,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考虑其引发的相似的沉痛、压抑情绪和解读门槛遂放弃了,但私心依然安利一下。) 而且,我们更想知道,在《活着》之前,余华是如何成为余华的。 这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文学界认为的,他写作的转型与成熟之作。在此之前,余华多以先锋短篇创作为主,在此之后,他写出了多部现实题材的长篇。 “音乐诗人”李健认为,余华最好的作品就是这本《在细雨中呼喊》。 熬过第一章,你会发现,这小说很好读,很幽默,已经显露出余华作品特有的“沉重感”。其中精妙的修辞和细致的心理描写,非常动人。 内容“过分精彩”,以至于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所以,关于本书的分享将分为两期上线。 在(上)中,你将收听到情节、人物、语句的细节分享; 在(下)中,将有总结及对“摸(莫)鱼(余)”二位老师的比较分析。 欢迎大家读&听完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我们【听友群】分享你的看法。 PS. 私信祈祷,以余华老师目前的人气,这期节目拿个年度TOP不难吧~ PPS. 豆瓣上线【播客评分】功能,欢迎大家“高抬贵手”予以支持~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关于余华老师的初印象 2.《在细雨中呼喊》作者及内容简介 3.最触动自己的情节 4.印象最深刻的男性与女性角色 5.分享最喜欢的语句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本期无片尾音乐哦!戛然而止,是余音未止。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