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要分享的书籍,我们仨@Q、@桑夏和@包子是初看惊讶、再看惊叹、看完语塞,套用李安导演的话——我们看不懂,但我们大受震撼。
这本书叫做《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是智利新锐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短篇小说集。
书中的5个故事均引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括“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解决ABC猜想的望月新一等众多科学巨匠,并结合他们的生平虚构了一些情节,展示出闪耀的人类群星与他们的癫狂的背面。
图片
初见这个书名,大致会有两种感觉:像这种抽象的标题,要么是不入流作家胆大包天,故弄玄虚;要么是大神有真才实学,所写内容无法被准确概括。
读完之后,我们仨一致认为,本书打破了我们的阅读舒适区(主要是仨纯文科生知识储备确实有限)。
套用一个“饭圈”流行语来形容,从2w+豆瓣读者评分8.2和入选“豆瓣2022年度外国文学”的实绩来看,它当属后者。
普鲁士蓝、史瓦西奇点、ABC猜想、量子力学……大量的自然科学名人、理论及术语,构成了全书50%~60%的内容,上次这么烧脑应该是看《星际穿越》——该电影核心理论正是“史瓦西黑洞”。
科学史、战争史、人物大事记等真实历史和虚构的生活细节、心理活动无缝衔接,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现实与瞎扯)的边界。
它的叙事风格着实让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分不清,连作者本人都“拒绝”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是一本书,由一篇文章(化学性质不纯)、两个尽量不成为故事的故事、一部短篇小说和一篇半传记散文组成。”
当然,这不过是高阶文学玩家调戏读者的把戏——全书形散而神不散,主题高度统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翁的问题。
拯救还是毁灭,天才还是疯子,这是我们认为本书在讨论的问题。
在展现科学技术两面性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揭开了科学工作者们的B面人生。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假如你听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拉巴图特在抽象的标题下所表露的具体意见(&我们节目里讨论的话题)。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与意义在哪里?
2.《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作者及内容简介
3.书中5个故事引发的关键性思考
①有关科学知识的认知更新
②对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思考
③对于知识分子作用的探讨
④人类科学史“作死”趣事分享
⑤有关战争伦理的反思
4.如何理解“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5.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Scarlet - DAZBEE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