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南太行山   作者:江河

豫见:南太行山 作者:江河

2017-07-18    10'40''

主播: 有声语言

135 2

介绍:
豫见:南太行山 作者:江河  雄伟壮丽的太行山脉,纵跨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四个省市。太行山又分为西太行、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山分布在山西,南太行山分布在河南,北太行山分布在河北。 火红的五月,我们宝鸡快乐人生俱乐部一行16人,在部长李心茹女士的带领下,披星戴月,昼夜兼程,来到了向往心仪的南太山上。 一.红旗渠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1500公里,将山西漳河水引向河南林州大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饮水困难,改善了生活生产条件,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曾被拍为电影,六七十年代,曾在全国各地热映,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与赵亚明老师同年。在那个年代,物质极度贫乏,精神支撑一切。而在相同的年代里,中国邮政书协副主席、陕西省书协及宝鸡市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宋志贤老师,出身于农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当他看着眼前的红旗渠,想起了家乡有名的引渭渠,思绪万干,千言万言涌向心头…… 红旗渠纪念馆浓缩和陈列了当年建设的场景和建设工具,在这里,我们向当年的建设者们,表示深深的致敬! 二 .郭亮村 要去悬涯顶山的村庄一郭亮村,就必须经过绝壁上的"挂壁公路"郭亮洞。 郭亮洞是郭亮村村民自筹资金,在七十年代,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锤的凿出能行人能过车的山洞,现在称之为绝壁上的"挂壁公路"而闻名于世。  郭亮村因人而得名。相传在东汉未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贫苦农民郭亮,率饥民揭杆而起,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因山高路险,交通极度不便,封建王朝屡次派兵镇压,都遭失败。因农民起义军内部出现判徒,郭亮被迫转移。后来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了纪念郭亮,便将村名取为"郭亮"。 著名导演谢晋,为拍电影《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并称郭亮是"太行明珠"。后来其他导演陆续拍了《走出地平线》、《举起手来》等40多部影视片,郭亮村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影视村。 来到了郭亮村,不但欣赏了山村的自然风光,而且摆了几个造型过了一把电影瘾,张宝文老师也漏了一手他的才艺。  随后,我们还去了与郭亮村相连的万仙山和南坪景区。 三. 八里沟  从魏晋时期有名的"竹林七贤"以来,八里沟已经成为喜爱山水者的寻幽探胜之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或观光游览,或悟道隐居,留下了许多韵事佳话。  进入八里沟后,首先映了眼帘的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大桥,大桥下面是一湖碧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还有形状各异的奇石,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山水画卷……  沿着山间的曲流而上,由近到远,由远及近,深度感受集奇、险、俊、秀、幽于一谷的八里沟了。  大行山,由于地壳的隆起和凹陷造成了山体与峡谷错综复杂的分布态势,山势雄特,拨地通天。特别是八里沟,融汇了刀壁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峡谷和千折百绕的曲流,还有大量形状各异的奇石。 在我们随行当中,有不少人喜爱奇石。尤其是陕西省美协理事、宝鸡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画家强博,酷爱奇石,激发创作灵感,他的笔名网名就叫‘’五色石"。  徒步八里多,来到了天河大瀑布。大瀑布从太行山脉上飞泄而下,落差达200多米,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大瀑布的下面又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水帘洞。洞内有很多钟乳石和石笋,千奇百怪、形态各异。从洞内往外看,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形成了雨帘,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滴入那翡翠般的水面,溅起了朵朵水花……  在天河大瀑布的两边,分别耸立着两部通往山顶的天梯,一部是徒步,一部是电梯。由于我们太迷恋八里沟的曲流风景,很可惜最后没有攀登天梯的时间了!  当年一代枭雄曹操行军过太行山时,感概地写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诗句,足见太行山之险竣。南太行之行,不仅感受到北方山的伟岸,还能感受到南方山的灵秀,更能感受到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壮举,令人感动,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