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登高

杜甫 | 登高

2020-05-18    12'29''

主播: 有声语言

160 3

介绍: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4/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hai2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译文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fu3吟》。 注释 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还:仍然。 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三声fǔ 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听说好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yin3兼/剑南节度使,欣喜不已。在一个/暮春,诗人/登楼/凭眺,有感/而作/此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qie4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ling2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1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4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4”,针对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fu3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怀。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xin1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3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4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风云变幻,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1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上一期: 朱自清 | 荷塘月色
下一期: 杜甫 | 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