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大院的故事》之四 作者:蒋丽敏

《蒋家大院的故事》之四 作者:蒋丽敏

2017-03-19    05'49''

主播: 灵魂播者.燕语呢哝

78 3

介绍:
蒋家大院的故事(四) 文/蒋丽敏 记忆是一座桥,我常常走过这座桥,剪一段时光来装点如今已经淡了的年味儿。 奶奶除了能讲“屁股精”的故事,吐烟袋泡儿哄孙子外,奶奶的手真巧,奶奶会剪窗花,一把剪刀,一块红纸,活灵活现的大公鸡啦、小兔子啦、小花猫啦就从奶奶的手里蹦下来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过年了,总要蒸很多馒头,这时候是奶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奶奶依然盘腿坐在炕上,一块面团在奶奶的手里有的变成了鲤鱼、兔子、石榴、佛手……摆了满满一盖帘。我记得最清晰的是蒸鱼馒头,奶奶摘下她形影不离的顶针儿在鱼形馒头的身上印上半圆的鱼鳞,用一粒红色的豆子做鱼的眼睛,在豆子的周围用顶针儿印上一个圆形的圈儿,一条翘着尾巴的鱼儿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每年鱼形馒头蒸得最多,因为它象征着“连年有余”。 年三十晚上是最隆重的时候到了,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就像爆豆子一样,响彻云霄,父亲指挥着弟弟们抬出一个大大的火盆并在火盆里燃起了熊熊的篝火,火燃得越旺,说明日子过得越红火!厨房的门口的地面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根扁担,父亲说,这根扁担是看门护院的,能挡住不好的东西进屋里,于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扁担在我们眼里变得神秘起来!厨房里,母亲在氤氲的水汽中一边煮饺子,一边下达“放鞭炮”的命令,还招呼着我们从暖烘烘的屋里走出来围着篝火烤一烤,说是能烤出新的一年的好运气来。熊熊的篝火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好运气穿过厚厚的棉袄钻到每个人的心里,好运气得我们全身暖洋洋的。奶奶端着酒壶颤颤巍巍出来了,她一边围着篝火走了一圈,把酒壶里的酒倒在篝火的四周后,然后倒地磕头,跪拜篝火。我们虽然不知道奶奶在做什么,但是也不敢问,生怕触动了什么忌讳!奶奶叩拜篝火后,就和我们一起烤火,一起大声说笑,突然又颤颤巍巍地往回走,嘴里说着“回屋了,快回屋,一会孙子来磕头了……” 煮好的饺子端上来了,母亲一声令下“给你奶奶磕头!”我们姐弟几个冲进奶奶的房间,奶奶端坐在炕上,桌子上摆好了冒着热气的饺子,男孩子磕头,女孩行礼,一阵阵“过年好”声中,奶奶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儿。 多年后,奶奶已经离世,我们也住进了楼房,过年的时候鞭炮的响声依旧,篝火却不能再燃起了,耳边响着清脆的鞭炮声,眼前却总是闪动着奶奶对着篝火叩拜的的身影,我们家祖籍山东,这个习俗也许源于祖先对火的崇拜,并被我家的祖先从山东带到了内蒙,但是并没有被我们传承下来,时间让我们淡忘了许多不该淡忘的东西,唯有融进骨子里的那份亲情永在。 年味渐淡,洋节剧增,不由得格外怀念桥的另一端那已经逝去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