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去以色列,赶上犹太教的安息日。周五下午三点,太阳还明晃晃照着,所有商店都已关门。单位下班,学校下课,人们回家开始做饭,做完了就搁在那里。因为从五六点钟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日落,全家人不得有任何劳动。安息日的手纸都是一张一张的,因为撕手纸也是劳动。安息日的电梯不能按,只能巴巴看着它,一层一层地停,因为按电梯也是劳动。
安息日的二十四小时,所有人只与三件事相关。
第一,与神相关。读犹太教的圣经《托拉》,读完之后再读其他与神、与知识相关的书,那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读书日。第二,与家人相关。这一天全家人都在一起,大家吃点冷食聊聊天,一起出去散散步,那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家庭日。第三,与自己的灵魂相关。这一天大家都停下忙碌的脚步,想想自己一周内有何得何失,有什么好事坏事,那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反思日。
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知道止息,也是一种大智慧,一种修行。
《老子》说:“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说的就是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生命历程,都在循环往复之中。一个生命有弹性的人,懂得把握,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找到灵魂的归途。
世界纷繁忙碌,所有人都被逼上了高速快车道,我们不敢休息,不屑休息,慢慢地忘记了休息的本质。我们把蒙头大睡当休息,把纵酒狂欢当休息,把走马观花当休息。休息已成为日常工作的议程之一,充斥着红尘俗浪的喧嚣。我们把休息当作对肉体的放纵和犒赏,与心灵无关。
心灵当然是重要的,除非否认人是万物的灵长。心灵的休息当然是重要的,除非否认信仰、艺术、沉思、独处带给我们的慰藉与充实。无论民族还是时代,如果放任其狂飙突进,如果没有诸多先贤大哲的止息与反思,都将陷入灾难。
人也是如此。《大学》开篇说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几个步骤多有意思,人要是永无止境地往前走,就不知定。人要是没有定力,心就不静。人心不静就求不得安稳。能够随遇而安了,然后才有思考力,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有所得,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先定、方静,次安、终得,说的都是心灵的事,是神明的节奏,也是心灵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