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成长空间,我是尹先贵。今天为你分享,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最早来源于《战国策》:“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都是有自己原则的,是不会随世俗观念之流的;能成大事的人,是不会听取众人的意见和建议的。
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正是:“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典型。
当时支持商鞅变法的只有最高统治者秦孝公一人,因为新法损害了很多世代公卿和豪门贵族的利益,所有人都不支持,当时有个名叫甘龙的大臣就明目张胆地举旗反抗:“旧制度,大家已经认同,百姓已经习惯,施行起来也便利,国家相安无事,为什么要变法?”。
但没有变革就没有进步,燕雀怎么能理解鸿鹄的志向呢?
当时的秦国因为祖居甘肃陇西一带,与很多少数民族杂居,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又在魏国做人质多年,就算后来的秦国在几次交战中大获全胜,在中原人眼里,他们仍然只是“蛮夷”,没有一点国家的威严,因为“地位低下”,秦国也丧失了很多与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对话的机会,因此,“国富兵强”的变法,势在必行!
而面对众人的反对,商鞅自有解答:“平庸的人只求安于现状,眼界狭小限制了很多读书人的格局,这两种人,只能守着现在的成果,不思进取,实在不值得与他们谈论更高尚的理想,因为这些完全不在他们能够理解和想象的范围之内。”
没有“不谋于众”的变革勇气,就不会有后来秦统一六国,废分封、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的伟业。
就算后来秦孝公之死,商鞅被诬陷“谋反”战死彤,其尸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也只是解了那些遭受利益损害的公卿大臣的心头之恨,但不可否认,被称为“苛政”的变法却一直沿用到秦始皇时期,经过创新变革,成就了千年中国的历史格局。
对于一般人,贫穷的知识和眼界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而成大事的人大都胸有成竹,谋定而后动,明知两方谈不拢,又何必再谈呢?
道德高尚的人,得不到俗人的附和,成功的人,也得不到普通人的理解,谁都没有错,错只在格局不同,而思和道有异罢了。
想成和能成大事的人,绝不会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不过,见解独到超前,自然鲜被理解。他们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和气度,看准了,想好了,有梦想且真实,和别人商量,反而可能因为七嘴八舌, 道不同,谋划自然不会一样。反而,问得越多,只是更加动摇心智、破坏情绪和自信心,断送了最可能成功的契机。
就像马云的创业,有梦想,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赚钱,有宏图大志,不想一辈子都被困在“牢笼”,“在系主任身上,我看见了我以后的样子——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拿牛奶,买菜,我当然不是说这种生活不好,只是希望换一种方式。至少,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于是,毅然决然的,从那时候开始,马云决定结束自己的教学生涯,在1995年3月的一天,把夜校的24个学生召集起来开会,说了自己建立“中国黄页”的想法。
““我把夜校里最活跃最能干的人叫到我家。我讲了两个小时。后来大家投票,其中23个人认为:算了算了,这个东西不行,只有一个人——现在在农业银行工作,他说:“你要真的试试看,就试一试,不行就赶紧跑回来。”
虽然遭到了如此多人的反对,马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并与当时一名还是学院计算机老师的何一兵,创办了“中国黄页”。
其实“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说的是那些,有成大事的谋略和能力的人,熟知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梦想且足够真实。不自以为是,不狂妄自大,自信不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欲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对于当事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本身必须拥有成大事的才干,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妄想和空想,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否则,只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只能反害了卿卿性命,创业和谋大事者要慎重!
各位亲爱的朋友,今天为你分享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