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艺术之门》作者:留白    诵读:清泉

《叩开艺术之门》作者:留白 诵读:清泉

2024-06-17    13'39''

主播: 韩韩🌅

46 1

介绍:
叩开艺术之门 文/ 留白 诵读/清泉 (一) 前几天去岛上的唯一的文化馆看了看。春夏时节那儿不时会举办一些艺术展。但有时那儿也会静悄悄。会不会有动静,拐入那条小道远远望过去,只要门半开着,就有戏。 那天远远望过去,门半开着。于是我知道今天这段时光会有点意思。 我从半开的门往里张望。没人。径直走进展厅,依旧空无一人。门旁接待桌的后面也没坐着应该有的工作人员。但接待桌上放着一副眼镜,还有一个像钱包一样的小包。我觉得得弄出点动静,通报一下应该在场的人。我觉得不能大声呼问“有人吗?”改用手指弯曲后的关节叩敲木门。敲得有点用力,意思也是“有人吗”。好像嘴巴也配合得很得体:“anyone?” 忽然有了响动,从入口处旁边的一间小屋里传出。这个小屋我是知道的,以前来走走的时候它有时也虚掩着。以前从虚掩的门缝里窥视进去,感觉里面像一个小杂物间。这回虚掩的缝比较大,我就看得比较真切,觉得更像衣帽间。我走了过去,并探头往里侧看了看,发现里侧竟有个木楼梯,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因为以前也不会把头探进去。 我发现响动正是从楼梯上方传出来的。但久未有人应答,忽然想起司马文森的一句成语“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于是我在衣帽间的木门上又敲了敲,终于有了回应,楼梯响得更近了,真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了。 (二) 是女声,很甜柔的那种。会不会像白居易笔下那种美人? 终于看清了:是一位很有点岁数的老妇人,感觉她行走已不可能再春风般轻快了,但穿着得体,一条素色的长裙衬托出她的清瘦,很有一点优雅的风韵。 我问:能看一下展出的作品吗? 她答:当然。欢迎。声音依旧甜柔,感觉不象出自她这个岁数的女人。 她把我引向接待桌,用我熟悉的工作人员的口吻向我简单介绍这个展览,同时递给我一张折叠成小方块的迷你型小册子。我没打开。说了声谢谢,就径直走向挂在墙上的展品。 片刻后,感觉身边飘然而至一个清瘦的身影。是她。她主动向我介绍我正在看的那幅作品。我很惊讶她对作品细节的了解。她看出了我眼中的好奇,于是解释说:“这是我的作品…” 我有点惊讶,更惊讶于这些作品出自眼前已很不年轻的女人。我环视了一下整个展厅。她觉得需要补充一句:“展厅这一半,是我的作品。展厅那一半,是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 我依旧很惊讶,这回惊讶的是她创作的艺术载体。 (三) 岛上常住的岛民不多,来看艺术展的也不会多。来岛上的游客有时会很多,但愿意花时间来看展的不会多。于是此时,这位清瘦的老妇人成了我个人的艺展“导游”。 她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她的艺术特点。原来她是在不同的材质上面进行艺术创作的。有的是在石头上面,有的是在玻璃上面,更让我惊奇的是她还在树叶上面绘画。这意味着她的创作有了不断延伸的空间,只要她想,只要她有艺术冲动,她会把任何材料当作画布,于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出彩! 这时,进来几位看展的人。我不好意思“独占”讲解员,于是礼貌地退后了几步。于是她去接待那几位看展人。 我移步到另一处,依旧认真观看起这位“讲解员”的作品来,同时对她的身世也有了好奇。她是这个岛上的岛民?不像。虽然岛上住着一些民间艺人,但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一位艺术家。感觉她的年龄应该比我大,应该也已退休。那她漫长的过去会有怎样的曾经呢?是职业艺术家,还是业余爱好? (四) 终于展厅里又只剩下我与她了。于是我有了“采访“她一下的想法,除了好奇,也有积累素材的“私心”,没准哪一天忽然有了把她写入小说的冲动。 我首先问了一个一般不应该对女士问的年龄问题。但想,都已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还有什么可忌讳的?即便谈论死亡,也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话题了。其实我是好奇她这个年龄为何还亲力而为地忙碌自己的“个展”。是怎样的一种追求精神让她坚持到现在,背后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 “我今年78岁了,”她用一个很青春的声音回答。 哇哦,比我不是大一点点呢!她的和蔼让我有了进一步“采访”的勇气:“我能问一下,你是什么时候爱上艺术的?” 她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十八岁的时候,我爷爷对我说,‘你该做点什么了’。” 这个“做点什么”,有点“做点正经事”的意思,也有“该有个长远的人生目标”的意思。我懂。都经历过。只是我没见到过爷爷,外公也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好像我是自己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 (五) 打开话匣子后,她告诉我,爷爷一开始问她是不是愿意尝试泥塑,可能因为见她喜欢玩泥巴。她摇摇头。又问她是不是喜欢画画,可能因为见她爱涂鸦,她迟疑了一下,微微点点头。其实她更喜欢在各种材质上面涂鸦。也许就是这一个与众不同的喜好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样式。 她的名字叫莉塔(RITA),1946年出生在瑞典中部、靠近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座古老小城Örebro,那儿十三世纪是瑞典的商业中心,有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王宫。也许正是受到这种历史沧桑感的影响,她的作品有岁月的刻痕,我甚至猜测她在古老的埃及生活过,因为有些人物肖像让我联想到古埃及的法老。 后来我上网去搜索了一下Rita,在她的名字下,有一长串艺术经历的年代表…… (尾声) 我要告辞了。问她这个展览持续多久?说我女儿很快要放暑假了,我想带她来看。她说明天就结束了。我不知道她是说展览明天结束,还是说她明天以后就不在这里看场子和作讲解了,因为我后来才知道,那个“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阁楼就是专门租给短暂居住的办展艺术家的。她大概已经在阁楼上暂住了几天了,大概该回家了…… 我很后悔当时没有用手机拍一张她在现场的照片。后来我上网下载了一张,应该是她事业高峰期拍摄的。就以此结束这个小系列吧。 20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