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论语》3:“有朋自远方来”的朋

同学《论语》3:“有朋自远方来”的朋

2016-03-24    13'22''

主播: 和兑之吉青少儿广播

135 4

介绍:
《同学论语》3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 兰湾散人 大家好,我是兰湾散人。现在我们开播“同学《论语》”的第三节, 题目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朋。 欢迎远方来的朋友,我们经常会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有朋自远方来”基本上也就用于这个语义了。但是,这并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本义。《论语》开篇第一章,孔子说了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己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这三句话一定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零零的三句不相干的话。 按照我们经常见到的翻译,孔子说:“学了又不断地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依照这样的翻译,这三句话显然互相并不关联,特别是第三句与前面的句子更不关联。把三句并不关联的话放在一起,让人莫名其妙。把三句并不相关的话放在一本重要的语录的第一章,就更让人不好理解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学而时习之”的学和习,都有特定的语义概念。学,特别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德和能力的习得;习,指的是不断地实习和实践,并在实习和实践中提高。现在我们需要注意,“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也有特定的语义概念,并不简单就是现代汉语里的“朋友”的意思。 最早的朋、友二字本来是有不同意义的,友字的含义更接近现代汉语里的朋友之义。而朋字,更多是同类的意思。古代的字典《广雅》说,朋,比也,朋,类也。在古汉语里,朋字偏于中性,并不像现代汉语里偏于褒义,相反,朋字偏于贬义的时候更多。《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和友是分别都有语义的。《诗经》中有一句说“每有良朋”,良朋的朋就是个中性词,良朋的良是个定语。还有其他许多的例子,如:朋类、朋从、朋党、朋头、朋比为奸。特别是在“朋比为奸”这个成语里,我们就能发现,朋与友是有非常不同语义的。在古代,“朋”更多的意思是同类、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远方来,就是与自己同类的人从远方来。在遥远的古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手段都非常原始,不但处于不同区域的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常不方便,就是周围附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很不方便。特别是在当代人看来是非常非常不方便的。古今之人的时空概念是非常不同的。在现代人看来,百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千里也不是很远的距离。但是在遥远的古代,百里之遥、千里之遥都是非常非常远的距离。当时人们的学习,除了向老师学习,与同学交流,主要靠自己读书和思考。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疑惑和问题,就需要远行游学,需要向高明的人去请教。自己读书和思考得越广泛、越深入,积累的疑惑和问题就越多,就越需要去游历天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治学必须要做的功课。 同时,治学是一个攀高的过程,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走的过程。学习的收获越多,学识、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就越来越高,就越来越与周围的普通人不一样。随着与周围的普通人越来越不一样,自己就会觉得不能完全被周围的普通人所理解,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就越来越多。这时候,如果遇到从远方来却与自己有同样学识和思想认识的人,这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吗! 有朋自远方来,更像是与自己有一样学识和思想认识的人特意从远方来访,而且更像是慕名来访。有朋自远方来,是与学而时习之密切相连的。先是学而时习之,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实践和进步,学识和修养不断提高,名声也会积累,由近及远,越传越远,以致于招来了想向自己求学或者求证的人。从这个视角看,有朋自远方来,也是自己的学识和思想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特定高度的标志,这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是两个不同的修习阶段。学而时习之,更多是修习者个体的学识和品德修养方面的积累;有朋自远方来,是修习者已经开始向外输出,与人交流互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跃升,如同我们现代人从中学进入了大学,如同从大学进入了研究生的阶段。总之,是巨大的提高和攀升。 所以,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就能看到,他们是密切相关的两句话了。 今天,我把有朋自远方来的基本意思讲完了,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会继续深入的分析和体会。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现在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