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论语》4
人不知而己不愠
兰湾散人
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孔子说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己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如同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同样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与 ‘’人不知而己不愠不亦君子乎‘’也有密切的关联。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究的一切,都是在培养贵族精神,都是在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就是在培养所谓的君子。这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学派所孜孜以求的大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在‘’学而时习之‘’的阶段,这是初级学习的阶段,是修习者向别人学习并不断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这时候的“说”,指的是内心的喜悦。‘’有朋自远方来‘’,是较高级的学习阶段,是修习者独立思考,深入思辨并获得独到见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需要与同道者讨论交流,需要相互的印证,这时候的“乐”,指的是外显出来的高兴。这种乐的高兴,不单单是人情交往之中的那种高兴,有见到了能与自己共鸣的人所有的那种开心,同时也有长期自我困惑和压抑之后的心理释放。所以,说的喜悦是内心的,乐的开心是外显的,是藏不住也不想藏住的开心。
但是,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如果继续深入,如果继续攀高,能够与自己共鸣的朋也越来越少见,在没有机会向人求证的前提下,面对周围所有比自己学识或思想认识都差一些的人,面对所有的不信任和怀疑,你还能坚持自己吗?你还能坚信自己吗?别人都不理解你,都不相信你,你还能泰然自若吗?
‘’人不知而己不愠‘’,‘’不愠‘’不是字面上的不生气,不动怒那么简单,同时还有君子面对众人的不理解不支持,面对所有的怀疑,依然能坚持自信,坚守正道,不媚俗,不从众,还能怡然自乐。
老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的‘’上士‘’其实就是孔子说的君子,这些人认识到了真理,会积极践行,利用天下。中士,并不是庸俗之辈,也是具有较高学识和能力的人,这些人认识真理的能力就不如君子,不如上士,他们在实践的道路上就难以做到始终如一,总有溜号偏离的时候。下士,就是俗流了,他们认识不透真理,反而哈哈大笑,以为谬误。请大家注意,老子说的下士,仍然是士,不是文盲,还不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老子的“不笑不足以为道”,是说高明高深的真理,往往是被普通人讥笑和排斥的,同时只有遭到了普通人的讥笑和排斥,才反过来证明这“道”的高深莫测。
我们现在不讨论老子和孔子说的话是不是完全正确,但是我们知道以下三点:一、孔子说的君子要超越普通人的思想认识;二、孔子说的君子要能坚守真理,不从众,不媚俗;三、孔子说的君子要有达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被误解。
唐朝的韩愈写了一篇文章叫《伯夷颂》,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这里的特立独行、不顾人之是非、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都是对孔子所推崇的君子风范的诠释,都是“人不知而己不愠”的具体表现。
孔子的《论语》一书,反反复复所说的,都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己不愠这三个阶段的修行。而“人不知而己不愠”的君子,是孔子对贵族精神的标定,是孔子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的最高目标。
好啦,我今天要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了。第一请大家记住孔子开篇第一章的三句话不但密切关联,同时非常重要。第二,请大家反思自己是处于学而时习之的阶段呢?还是处于有朋自远方来的阶段?或者,还是处于人不知而己不愠的阶段?再或者,是不是还没有进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阶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