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论语》5

同学《论语》5

2016-04-01    11'06''

主播: 和兑之吉青少儿广播

189 6

介绍:
同学《论语》5 关于《论语》这本书的脉络 在很多人的眼里,《论语》中的孔子语录是杂乱无章的,就是零零碎碎的孔子说过的关于各种话题的话。其实不然。《论语》中孔子说的所有话都是有明确的指向的,也都有深刻的含义。 宋朝,大儒朱熹重新整理了儒学的典籍,四书五经构成了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相互印证,相互解释,也相互支撑。《论语》的话语体系可以用《大学》的三纲八目理出清晰的脉络。 《大学》开篇,说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儒学的三纲;《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所谓儒学的八目。有个成语叫“纲举目张”,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大家就好理解。 关于明明德,正统的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明德,把本性中的善(就是明德)发扬出来,光大开去,就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大学》里写的亲民,其实这里写的亲是新字之误,是新旧的新,就是新民,新民就是让人进步,让人也明明德,或者说就是让别人也做到明明德。啰嗦一下我们可以说,新民就是让人民“新”,让周围的人“新”,其实就是教化一方的意思。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过程,就是新民的过程。明明德是自修,新民是用明德光照他人,光照天下。明明德是基础,新民是应用。先有明明德,而后有新民,这里有次序和递进关系的。 止于至善,是给明明德和新民定了一个崇高的标准,一个永远都达不到而必须要争取达到的境界。至善,就是善的最高级,这是一个永远在前面的目标,永远必须追求的目标。真正的儒,把止于至善作为人生个人修养和事业追求的理想目标。古往今来的大儒,毕生追求,甚至舍生取义,让人敬佩和景仰。 儒学的一切,都囊括在三纲之中,而三纲中,明明德和新民是对任务和内容的总括,止于至善是对境界层级的标定。八目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任务和内容的总括,止于至善是对于境界、层级的标定。八目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内容和任务。相对于三纲,八目都在明明德和新民这两纲之中。我希望大家都注意一下,后面我们会提到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八目,格物的意思是研究具体物事的道理,相当于研究物理,也就是所有的自然界的存在;致知,就是获得智慧,这里的知通智,致知,就是达到智慧;诚意,正心,大家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其基本义,我们先不深究其中的道理,总之是人格修养的意思;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内容。八目,虽然可以说是八个科目,但是这八个科目并不是平行的八个科目:前四目都包括在第五目中。所以,换一个角度说,八目也可以说是四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目在儒学的术语里,简称为“修齐治平”。 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发现,孔子说过的所有的话,都在三纲八目之中,没有例外。如果我们带着《大学》的纲目观念去读《论语》,则条理非常清晰的,每一句的指向性都是非常明确的。 论语开篇第一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学就是大学的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有朋自远方来就已经在新民的大范畴之中;人不知而己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就含在了止于至善的方向里了。 好,我们简要地把《大学》里的“三纲八目”与《论语》又做了一点联系。我们会在后面“同学《论语》”的过程中,把“三纲八目”的脉络和条理性结合在具体的话语当中。 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