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论语》6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有子之言似夫子”。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故事出自《礼记》,大约是这样的:
孔子的学生有子问另外一个孔子的学生曾子,有子问:“在老师那里,你听说过失去官职应该怎么办吗??”
曾子说:“听他说过:他说‘希望丢官以后很快就变得贫穷,希望死后很快就腐烂掉’。”
有子说:“这不可能是老师说的话。”
曾子说:“我的确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老师这么说的。”
有子于是说:“如果老师的确这么说过,那他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曾子将有子的话告诉子游。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老师说的话啊!老师在宋国的时候,看见宋国的桓司马给自己做石头的棺椁,三年还没做成。老师就说:‘像这样奢靡,人死了不如赶快腐烂,腐烂得越快越好。’希望人死了很快腐烂,老师的话是针对桓司马说的。 鲁国的大臣南宫敬叔,失去官职离开了国都,回来的时候必定带上很多宝物去朝见国王。老师说:‘像他这样用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还不如很快就变得贫穷,穷得越快越好。’希望丢掉官职以后迅速变穷,是针对南宫敬叔说的。”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了,那不可能是老师说的话。”
曾子问:“您怎么知道那不可能是老师说的话呢?”
有子说:“老师在中都制定的礼法,规定过:棺材板要四寸,椁板要五寸。以此可以知道,老师不希望人死后迅速腐烂。老师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就先派子夏去打听,又派冉有去说明自己的想法。以此可以知道老师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变穷。”
今天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就是要提醒大家在读古文的时候,绝对不能断章取义,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古人说的话。“有子之言似夫子”是私塾教学里必读的文章,也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我今天不想过多讲这篇文章中的细节,大家想起有这么一篇文章,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论语章句的上下文。这也算是读书的方法论吧,这其实是读任何的书都要牢记的基本方法。任何书,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文章典籍,我们都要认真地早就它的上下文。
好,下面我把这篇文章的古文读一遍: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
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
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