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论是,没读到好书。
一个人知识储备的多少其实与常常被误认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知识指关键的知识。
从历史上看,同处在大宋王朝的范仲淹和蔡京、秦桧,一个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成为一众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是无数文化人学习的榜样。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蔡京、秦桧,一个因为名声太臭而被踢出宋四家苏黄米蔡行列,一个因迫害岳飞而被冠以奸贼的称号。范仲淹是大诗人,才华自不必说,可是蔡京、秦桧的学问学的也不差,两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是高于一般人的,坊间还有说法是秦桧曾是状元出身。但是我们承认范仲淹是文化人,但谁又会说蔡京、秦桧是文化人?由此看来学问学的好不一定就是有文化的人。同样都是读了很多书,同样都是学问做的不错,人们对于范仲淹和蔡、秦二人的评价却是截然相反。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衡量一个文化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的,有才无德,没有人文情怀作支撑的才华,是不被中华文化体系所接纳,不被人们所认可的。
德一向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如果一个人人品上出了问题,才华上再怎么努力也挽救不了这种致命伤。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今年的魏则西事件将BAT中的百度拉下神坛,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百度在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这种误导下,就出现了魏则西这样的事件。百度被人们口诛笔伐,这件事表明不论你有再出众的业绩,再牛逼的技术,道德层面上如果出现了问题,人们就不会再跟你玩了。你再优秀,要是心坏了,道德出现滑坡的时候,离人们遗弃你的时候就不远了。中国人向来是这种以德至上的思维论调,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过。
文化人的魅力在于他的德行,在于从骨子透露出的修养、气度、情怀,是品味、智力、道德的合体。穷的叮当响的老杜,仍然念念不忘“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很多人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已属不易,杜甫老先生衣不蔽体,独善其身尚不能够的时候还心忧天下,这种情怀让他无愧于“诗圣”的称号。杜甫的人品在才华的映衬下愈发闪闪发光。同样的,北大作为中国高校的领头羊,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应当是当年陈平原先生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样: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而不是一切皆为利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只有有德之人,心怀善念的人,我们才能相信他能行善事。民间流传着关于苏东坡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佛印如此夸赞东坡。东坡却反将一军。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苏东坡说佛印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同样的道理,只有存善念的人,才能行看到善,才能行善事,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有德之事。
马克思曾感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当今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高学历、读书多的人,但社会需要更多德才兼备,有情怀的人。如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高学历背后的到底是否真的是文化人,我们还得画个问号。
文化知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努力学习获得,但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文化人则需要自己不断加强自己道德修养。
德不等于德,德等于道。好书以明道,道一也。得道近道之人,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是相对读到好书、遇到好事、更舒畅、更成功的人。道不难觅,比比皆是。
★编辑:曲樑
更多精品内容,欢迎阅读文字友情微信公众平台(微信ID:wenziyouqing)。投稿邮箱:wenziyouqing@163.com。汇聚天下文友,传递文字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