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解
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作者:一起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词家、书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开创者。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这样一位才子,他的童年有着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苏洵(xún)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家中藏书非常多;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一位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父母的引导使苏轼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亲自教他认字读书,还经常给他讲故事。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是他最好的老师,给他讲解各种道理。
苏轼本来就天资聪颖,再加上父母的精心调教和自身的勤奋好学,他少年时代写文章就出手不凡。其中有一篇小文章叫《黠(xiá)鼠赋》,描写了一只小老鼠掉进了一个袋子里,怎么都出不去,袋子很坚固,又咬不破。这只小老鼠很狡猾,它虽然咬不破袋子,但是咬袋子的声音吵醒了睡着的苏轼,他让仆人拿蜡烛照亮床底,发现声音是从一个袋子里发出的,打开袋子的时候里边什么声音都没了,拿蜡烛一照才发现老鼠躺着一动不动,死了。仆人觉得很奇怪,就把死老鼠倒出来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谁知老鼠一落地就噌(cēng)地一下逃跑了,身手相当敏捷。在文章的结尾,小苏轼由这件小事悟出一个道理:自己之所以被老鼠利用,是因为不够专心,被老鼠的声音所影响,非要一看究竟。十岁的孩子能从一件小事悟出这番道理,并且能写成文章,足见他非凡的天赋。
苏轼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别人没读过的书,他都读过;别人不认识的字,他都认识;别人读不懂的文章,他也能评价一番。人人都夸小苏轼是“神童”,长大以后肯定是文坛的奇才。这些话夸得小苏轼有些晕乎乎的,渐渐骄傲起来。
一天,他读完书后,觉得意犹未尽,来了写字的兴趣,于是趁着兴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贴出对联后,苏轼飘飘然陶醉于自满之中。
没多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登门拜访,见了小苏轼,老人说:“听说苏公子学问盖世无双,我有件事情想要请教你。”
苏轼连忙请老先生坐下,说:“不敢当,不知老先生要问什么事呢?”
老先生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说:“我这里有一本书,里面有些字我不认识,请苏公子指点。”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识几个字吗,这有什么难的。”
他漫不经心地接过老先生的书,翻开第一页,头一列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他顿时羞臊得满脸通红,脑门上汗涔(cén)涔的。
老先生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请苏公子赐教。”
苏轼的脸更红了,他只能摇摇头,用低低的声音说:“老先生,不瞒您说,这本书上的字很多我也不认识。”
老先生听后哈哈大笑,摸着胡子说:“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吗?怎么会不认识这书上的字呢?岂不怪哉(zāi)。”说完,拿过书就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他明白了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以前那么骄傲实在是不应该,再抬头看那副令人脸红的对联,越看越刺眼,于是他冲上前,准备撕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出笔墨,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此后,他不再骄傲,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就,留下许多名篇佳作,他本人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大文豪。
1654人在学
00:03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