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花载酒过清明,典却春衫待夏至

嚼花载酒过清明,典却春衫待夏至

2018-04-05    07'13''

主播: 程姑娘&小马哥

24 1

介绍:
梨花风起正清明 作者:肖复兴 为你读诗:小马哥 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足见清明的重要性。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意义,便是踏青郊游。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父亲像似对我说,也像似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一种还魂。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古诗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只不过,这首诗没有杜牧的那首出名,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老北京,清明这一天,寻春半出城,主要到高粱桥外。那里两水夹堤,垂杨十里,《帝京景物略》引诗云:“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在这里,除了梨花之外,柳树出场了,且成为出演清明的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折枝簪柳戴于发间的民俗。 如今,清明戴柳的民俗已经没有了。时代变迁,好多民俗都消失了。但是,清明放风筝这一传统,至今尚存。我小时候,没钱买风筝,自己用纸糊一个风筝,不过是用一张白纸糊在秫秸秆上,下面垂几条白纸条,北京人叫做“屁股帘儿”,照样放得热火朝天。放风筝,靠的是风,清明前后,风不紧不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所以,除了杏花雨,还有梨花风,再加上绿枝柳,这三者一体,是清明最佳的代言人。 原文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