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默哀后,还请记住他们
国馆 国馆文化 今天
主播丨王霞
惟愿天堂没有苦痛。
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
也是举国哀悼的一天。
全国与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
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回想这庚子年,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太多。 看着一则则讣告,我的心实在揪得难受。 我们即将迈向春天,有人却永远停在了寒冬。 今天,我想请你停下来,耽误几分钟的时间。 记住这些留在冬天的人儿。
01
他,叫宋英杰。
今年28岁。 疫情之初,他连年都没过就在高速路口值班测体温。 当时又是冬天,又有风雨,环境一度恶劣。 但,他一直在坚守。 2月3日深夜,值完班后他回宿舍休息。 隔天同事再叫他时,没有反应,众人以为他只是太累。 没曾想之后再叫也没声响。 踹开门进宿舍才发现,他的身体早已变得冰凉、僵硬。 因为过度劳累,他猝死了。图片|新京报 宋英杰曾说: “希望这场战役能早点结束,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去看一下定居在湖北的姐姐。” 只是,他再也没能见上姐姐一面了。
02
许德甫医生,69岁。 他,叫许德甫。 今年69岁。图片|鄂州市中医院官网 在鄂州,他是十大名医。 平常为人谦和,总会让病人多笑笑。 而这次,他也没能逃过新冠。 疫情来袭便冲上一线的他,在一次接诊中被感染。 哪怕是在隔离期间,他还是心系病人。 在电话里为肠胃病病人开药等等。 只是,他救了那么多人,最终还是没能救自己。 2月13日,他走了。 他的夫人也因感染,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痛失许医生那天,鄂州的天黑了一大半。 想起一句话: “长夜将至,我从今夜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这便是一代名医许德甫。
03
她,叫徐辉。 今年52岁。这是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一身白褂,她穿了近30年。 当疫情爆发,身为南京中医院副院长的她便身先士卒。 设置隔离病房、设置休息区、筹集医疗物资...... 所有事情,亲力亲为。 连续奋战18个日夜。 这次,病毒没有盯上她,可她却因为过度操劳,倒在了一线。 她曾和女儿说: “当医生很好,这是妈妈从未后悔过的选择。”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徐医生是不悔!
04
广东援鄂医疗队有名医生叫王烁。 今年36岁。当初一省包一市,他冲在了前头。 千里迢迢从广东赶赴荆楚,只为救多几个同胞。 奋战多日,终于要迎来春暖花开。 却在一次走访查看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室,被一辆面包车撞倒。 抢救无效离开人间。 那天晚上,广东援鄂医疗队员全体举着手机灯光。 朝着广东方向为他送行。同为广东人,听到这一消息时是绝望的。 王医生,说好一起平安回来的。 你怎么可以食言。
05
今年63岁的林正斌教授也没幸免于难。他,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教授。 别人眼里,他又低调,又温和。 30年来,器官移植方面花光了他所有心血。 这些年来,救人无数,培育医生无数。 确诊那天,他还在工作。 而且病情发展迅速,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进了重症监护室。 离世前,他曾发出求救: “宋主任,我上呼吸机了,救救我。” 奈何病毒无情,2月10号,他离开了人世。 那声呼救,多么沉重。 他多想活下去,为中国器官移植领域鞠躬尽瘁。 多想看我们在这方面领先全球。 可他,等不到了。
06
华科这一战,失去的不止林正斌教授。 发明段氏伽马刀的段正澄教授。 在网上,满是哀悼
53岁的红凌教授,遗传学专家,在人体重大疾病基因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87岁的刘筱娴教授,预防医学教育家,妇幼卫生专业创始人。 41岁的柯卉兵教授,华科工会主席,专攻社会科学整整5名教授,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 失去他们,如断左膀右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7
这一战,很多人都在逆行。 有些人,不是医者,胜似医者。 曾经武汉街头有很多志愿者车队。 今年54岁的何辉便是其中一员 他每天起早贪黑,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而他没想到,还没几天,自己就出现了发热症状。 去医院检查,确诊新冠。 后来呼吸变得困难,无法走路。 家人见他最后一面时,他正上救护车转院。 只是挥了挥手,异常冷静。 没多久家人等来了噩耗。他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不是生而勇敢,只是选择了无畏。 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便是!
08
他,叫许鹏。 今年39岁。 是蓝天救援队队长。他的日常便是将各地支援武汉的物资送入武汉。 那天,他带着一批弥雾消杀机赶往武汉。 断没料到,途中因为一辆挂车停在行车道没开灯,没看清直接撞上。 此后他被卡在车里,不幸去世。他常和自己儿子说:“我在武汉打怪兽。” 每次顺利完成任务,他也和队友说: “今天我们又打赢了一个怪兽!” 可那一次,他打输了。
09
45岁的程建阳是一名普通的警察。 疫情以来,他始终都在一线。 哪怕过年,他也只是在家中匆匆吃了顿饺子便奔赴前线。 可这年还没过完,他便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脑溢血。 送往医院,全院紧急抢救,终究没能留下他。 葬礼那天,妻子哭成了泪人。 3岁大的孩子一遍遍喊着“爸爸再见。”活生生的人,才刚刚一起吃过饺子,一转身便成了永远。 想起范仲淹一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说的便是如此。
10
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曾写了篇悼文,里面写道: “我们都是小人物,在这场疫情的洗礼下,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着生离死别。” 悼念的是武汉一小卖部老板林红军。 除夕那天,他出现发烧症状,到医院打针后便回家隔离。 可这病毒实在太凶,一个星期后,病情变得严重。 去医院等床位,好不容易等来,却在当天离开了人间。 很多人只记得,有这么一家小卖部。 而对他,毫无印象。图片|小卖部门口的椅子 疫情之下,静静离世,不被人知是常态。 截止到2020年4月3日10时,因为疫情逝世的人们已达3331例。
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如林红军一般的普通人。 藉藉无名。 但他们也不该被遗忘。
11
不该被遗忘的,除了疫情当中逝去的人们。 还有这19人。 凉山再起大火之际,他们偏向火山行。 誓灭大火。 谁知途中风向大变,众人被大火团团围住。 不幸牺牲。 19具遗体送往殡仪馆途中,西昌成了哭城。什么岁月静好,真的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可我不要你们当英雄。 只要你们平安回家。
12
好几天前,我看过这么一幕。
武汉殡仪馆前,一群人排队领取亲人骨灰。
“年前还一起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今天去接你见面已是一盒骨灰。”
久别的重逢,也是告别的开始。
何其心酸。
那三千多的数字,不单单是一个数字。
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变得残缺的家庭。
有些人回到家,尚且还有人等他。
有些人回到家,已经没人在了。
还有的家庭,一个人都没了。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故事,甚至名字也不知道。
但,这也是灾厄之下沉重的一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庚子年下逝去的这些人,都曾热气腾腾地活过。
灾厄会过去,他们却再也回不来了。
这些人,都值得我们花上三分钟去默哀,去铭记。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
有句话说:
人的一生中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
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彻底被世人遗忘,这是终极死亡。
所以,全国默哀后,还请记住那些逝去的同胞。
唯有铭记,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