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倒数还笑得出来?这位妈妈被人民日报点名了
作者:华莲·主播丨王霞
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不久前,抖音上有一个视频很火。
一位妈妈去接放学的女儿,女儿见到妈妈第一面,就笑着说自己有个好消息,有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考了倒数第二,坏消息是没及格。
本以为孩子要挨一顿批评,但妈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跟女儿一起笑起来。
(视频来于网络)
在全民教育焦虑的背景下,这位妈妈的做法简直像一股清流,就连人民日报都转发表扬。
其实,在这件事中最难得的是,妈妈通过换位思考,真正接纳了女儿成绩不理想的事实,帮自己和女儿规避了不必要的压力。
视角不同,风景不同
换位思考,其实也就是视角转换,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因为大部分人,在遇到事情时通常只用一种视角看问题,并且将其视作理所当然,不去考虑有其他可能性。 一般来说,我们的视角分为三种,自我视角、他人视角和对方视角。
其中区别可以先看下图片。 1、自我视角:对立视角
自我视角将对方当做对象,并将对象与心中理想的对象进行比较。
排斥不喜欢的,接近喜欢的。
放在亲子关系的里解读就是“有条件的爱”。
当孩子做到自己要求的,就给予爱,做不到就责备孩子,收回爱。 2、旁观视角:与自己无关
他人视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对方看做与自己无关。
放在亲子关系的角度解读就是“消极关注”。
当孩子遇到问题、困难,对孩子挖苦、讽刺、嘲笑。
3、对方视角:一同面对,接纳共情
最后一种是对方视角,看到对方的问题,困难,同样也看到资源。
在亲子的角度解读就是同情、接纳,允许孩子自我探索。 从图片上可以直观看出对方视角,比旁观视角、自我视角要更加温暖有力量,是更加推荐的视角。
他人视角是最为不推荐的视角,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无法估量。
自我视角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却有很大隐患。
为什么对方视角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一般来讲,我们看得到的是自我视角。
自我视角可以看清自己与目标的距离,有助于个体追求目标。 但大部分家长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这让家长在亲子关系里总是代入自我视角,很难把孩子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分开。 比如孩子考试考了0分,大脑会让家长产生是自己考了0分的感觉。
“自我视角”就会发现这个分数,和自我设置的目标(比如60分),差距很大,于是产生痛苦的感觉。 为了减少痛苦,父母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念头“如何让孩子从0分考到60分”。
同时,大脑还能拆分这个目标:如何能够让孩子自觉主动学习?孩子如何能够听话?如何让孩子提高注意力? 目标的每一步拆分,都指示家长去改造孩子。
但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家长费力、孩子难受,双方压力都很大。
诚然,我们不能失去和孩子的感觉进行关联,否则失去了感同身受的能力。
所以,真正要减少父母的压力,需要进行视角转换。 当我们不站在自我视角的时候,也失去了和目标的距离。
没有差距,自然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的话,愤怒等所有负面情绪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我们常常使用的“比较”,同样是自我视角。 而对方视角就是站在孩子背后,陪伴着孩子。
保护他不受太严重的伤害,允许他自己思考,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走向未来。
站在这个角度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不会退步,反而会更加勇敢坚强,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用自己的视角看孩子? 有时候,我们希望站在对方视角思考,却总是不断回到自我视角,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首先,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工作单位等人际网络,周边环境无时无刻不在传递“比较”的信息。
如,你家孩子考多少分?”“考多少名?”“某某家的孩子这次获得了什么奖项”等等。
这种情况下,个人很难独善其身,很容易被拉入自我视角的阵营。 其次,如果自己小时候曾经受过相似的苦,也会把那段经历不断投射到孩子身上。
发生情况时,看不到真实的孩子,而是小时候的自己。 比如,小时候因为成绩不好而吃过很多的亏,长大了在听到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好像回到自己小时候听到成绩不好时感受到愤怒、恐惧的情绪。 这时候孩子成为了投射的木偶,而并非真实的孩子。
愤怒发生时自我很难察觉到投射的发生,只会在事后更加后悔当时所为。 所以,站在对方视角思考问题不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能。是技能,就需要练习。
更睿智的生活,需要做视角转换练习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过得更加自由,而不是被“环境”裹挟。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快乐的家庭,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更不希望自己是那个给孩子制造不幸的那个人。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1、尽量不要主动使用自我视角;
2、从小问题开始,使用“对方视角”和孩子相处;
3、失败重新开始即可,不用责备自己;
4、必要时主动求助。
尽量不要使用自我视角。
就如同前文所说,当我们使用“比较”、“评比”等方式,其实就是在使用自我视角。
而且在现代环境中,“比较”“评比”这样的方式非常多,作为家长在家中就尽量不要再使用,而且要尽量避免这样的环境。
不去主动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成绩,不主动谈论和提及成绩高低。
在别人提及和谈论的时候给自己提醒,这是“比较”,提醒自己,这是自我视角。 尽量练习使用“对方视角”。
在孩子成绩不好,或者行为犯错时,先了解孩子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询问对方做这件事的理由。
自己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就会消退。
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允许孩子自我探索。允许孩子和自己有不同的选择,不去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请回忆起孩子小时候学走步时,孩子自己探索,寻找自己走的方向,而大人在旁保护,不去干涉孩子行进方向。
记住这个感觉,所有其他的经历都和这个感觉差不多。 经常被“嫉妒”“愤怒”的力量带走,这也没关系。
因为也有可能是因为周围环境中“自我视角”的信息线索太多了,或头脑中“自我视角”模式太过根深蒂固。
不用责备自己。这时候需要求助外界咨询师的帮助,帮助整个家庭或自己调整状态。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环境的动物。
每一个人都处在层层环绕的系统当中,一个人很难和原生家庭系统和周围环境系统对抗。
所以,当感到纠结、焦虑、紧张的时候,请不要自责,将它作为改变的契机,一点点敞开内心,去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参考文献:
1.《洞见》 罗伯特·赖特.(2020)北京联合出版社
2.《热锅上的家庭》内皮尔. (2015)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