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逝世5分钟后,袁隆平也走了:我们的父辈,正在携手离去
文 | 刘娜 · 主播 |王霞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他们是共和国的赤子,也是我们的父辈。
他们一个个相继离开,用背影提醒后代:
吾辈当自强。

5月22日,是共和国历史上,举国悲痛的一日。
云南大理、青海果洛、陕西商洛,三地同震,山摇地动,人间呜咽。
下午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稻失主人,田失守望,国失脊梁,吾失偶像。
怎么叫人不悲伤!

▲缅怀袁老
今年3月,袁隆平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搞科研。
就因在科研基地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多器官衰竭,引发身体不适。
初入院时,他每天都要问医护人员:
“外面天晴还是下雨?”
“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听见护士说是28℃,躺在病床上的老爷子急了:
“这对第三季杂交水稻有影响!”
神志清醒时,他躺在病床上,言必谈水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弟子们能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
他走之前的几天,已经无法讲话。
他走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他的孩子们和弟子们说,他的遗言早已栽种在中国大地上。
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永远地走了。
再也没法像过去那样,笑眯眯地出现在满眼金黄的稻田里,用地道的湖南话说出幽默机智的段子,自嘲自己是“有偶像包袱的90后”梗王。

▲永远的笑容
岁月和病患,如此残忍。
残忍到不会对功勋和伟人、国士和赤子,网开一面,多留一载。
在相继离开的共和国赤子中,袁隆平无疑是最接地气的那一个。
14亿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敬,无人不爱。
这是因为,在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为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他始终和泥土为伍,和水稻作伴,和老农无异,把毕生心血都用在攻克杂交水稻上。
朴素执拗得如同我们故乡的父老,真诚幽默得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

▲守望稻田的袁隆平
而他,明明就是中国当代的神农啊。
他是我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
他不仅解决了14亿国人的温饱问题,推动了《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万众瞩目的贡献。
他是一名真正的耕耘者,播种者,救人者,建功者,博爱者,智慧者。
他说:“中国人民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他说:“我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说:“一粒粮食能绊倒一个国家,也能拯救一个国家。”
他说:“他平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说:
“他这一生,都在为年少时做的那个‘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的梦而追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赤子之梦,即是中华之梦;稻花飘香,只为国之口粮。
所以,听闻他逝世的消息,山河才如此震动,国人才如此悲痛:
“你怎么哭了?”
“我也不知道,我看到有个超人走了,他戴着草帽,弯着腰……对了,他还朝我笑,问我吃饱了吗?”
“你怎么回他?”
“我说,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光了,他才舍得离开。”
是的,他就连最后的告别,都如此温暖人心。
在一个周末吃罢饭的慵懒午后,在一场夏收即将到的丰收时刻。
恰如他这朴素无华又功在千秋的一生。
从此后,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都当常忆袁公。

坏消息都是成波来袭,父辈们正在携手离去。
5月22日13点02分,在袁老离开我们5分钟前,共和国痛失另一名赤子——“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他从医78载,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论基础。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完成了一万六千多台手术,平均每年220多台;
他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70多年的医者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因为常年手握手术刀,他右手食指严重变形。
因为手术时要站得稳,用力抓地,他双脚的第二个趾头都“默契”地压在大拇脚趾头上......

▲吴老变形的手指
他96岁高龄时,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和病人的病床前。
他说:
“有一天,如果我倒下了,我希望是倒在手术室里。”
如今,活跃在肝胆治疗一线的中国医生,很多都是他的徒弟,或者他徒弟的徒弟。
他曾叮嘱他的徒弟们: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有时是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才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在他看来,一个好医生,要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手术中的吴孟超
是的,凡是爱无法治愈的,药物也无能为力。
医者之心,贵在见苦,见人,见众生。
赤子之心,贵在赤诚,无私,且慈悲。

从99岁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到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著名物理学家闵桂荣,到“中国钻头之父”沈忠厚......
仅仅2021年,我们已痛别1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之脊梁。








仅2021年,我们已痛失10多位两院院士
他们诞生于动乱贫瘠的旧中国,见证了蝶变发展的新中国;
他们对国家、民族和同胞,有着深切忧虑和满腔热爱;
他们在某个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用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填补国家的某项短板;
他们历经了诸多苦难和辉煌,却始终心怀敬畏和谦卑,心装人民之苦和国家之利;
他们为我们打下江山社稷,排除饥荒病痛,挡住枪林弹雨,守住岁月静好;
他们是共和国的赤子和功臣,是我们的父辈和偶像,也是我们的哲学和信仰。

▲父亲背影
他们曾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也曾是挡在我们和恐慌之前的一道墙。
他们在,我们就心安;他们走,我们才无措。
但我们,在他们庇护下长大的我们,在他们守望中成长的我们,最终还是要在离别和失散中。
抖掉身上的胆怯和懦弱,甩掉心里的犹豫和忐忑,在趔趄之中坚定地沿着他们的足迹,走向前去。
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是父辈们打下的江山。
我们站立的地方,也是子孙们出发的起点。
当父辈携手老去,吾辈当觉醒自强。
从播种每颗种子,爱惜每粒粮食,专注每件小事,做好本职工作,热爱某个领域,端正每次发心,走好每段人生,善待每个同类,投身这个时代,守护这片土地开始。
这样,当稻田金黄,山河无恙,后代安康,国家富强,我们才有资格站在阳光之下,对天堂里的父辈说:
“这盛世,如你所愿;这中国,如你所盼。”
谨以此文,送别袁老和吴老,致敬偶像和父辈。
父辈正在携手老去,吾辈应当自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