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2023-03-16    09'37''

主播: wxlz(皖馨读书会)

290 2

介绍: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原创 |甘蓝蓝  主播|王霞 前几天,一个帖子引发网友激烈的争论,博主问:“你能接受资助8年的女生做家庭主妇吗?” 根据博主的叙述,她从女孩上初三时自愿资助她上学,两人平时没什么交流。 去年女孩大学毕业了,博主就停止了资助。 今年春节女孩发来问候,博主问她工作怎么样,女孩说:“没有工作,在准备结婚的事。” 而这一选择,是女孩自认为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她评估自己,读的是很普通的学校,职场上没什么优势,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样貌好,年轻,而婚姻就是第二次投胎的机会”。 她找到了一个大她13岁、经济条件很好的男人,男人着急要孩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尽快怀孕生几个孩子。 博主翻看她的朋友圈,理解了她对“改变命运”的定义,最近她到处旅行,买奢侈品,分享备婚备孕…… 这或许就是她所要追求的生活。 帖子发出后,引起了网友的极大争议:读完大学的女孩把自己的优势定义为“年轻、样貌好、能生孩子”,书是不是白读了? 女孩不工作、结婚就一定是依附于婚姻的寄生虫吗? 让人唏嘘的是,当博主跟自己的妈妈诉说自己的不解和困惑时,妈妈说:“这姑娘比你聪明。” 或许在妈妈眼里,趁年轻嫁个有钱人、相夫教子,是比自己辛苦打拼更明智的选择,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而一个女性不管接受过还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长相如何、青春几何,也都有选择工作还是结婚的权力。 这个故事当中最让人可惜的,是一个有无数可能性的女孩,原本可以去体验、探索究竟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是好的、是称得上“改变命运”的。 而她放弃了这些可能性,以为那些会让别人在朋友圈点赞的“嫁个有钱人、旅行、买奢侈品”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生活,于是将所有的青春作为赌注,去赌一份“好生活”。 女孩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一本小说——《醒来的女性》,主人公米拉是一个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独立聪明。 她14岁读尼采,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 当时美国实行严格的反堕胎法案,米拉身边很多女孩因为婚前有了孩子,不得不结婚,而这样的婚姻带来的也往往不是幸福。 米拉害怕这样的生活,她决定永远不结婚,过绝对独立自主的生活。 19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一直跟她很谈得来的男孩兰尼想和她****,米拉果断地拒绝。 恼羞成怒的兰尼为了报复,把她带去酒吧灌醉,任由一群坏男孩欺负她。 这时候,米拉的朋友及时出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然而这件事也让米拉意识到:只要她是一个女人,在她所处的社会里,就无法获得她想要的自由,也无法保护自己,她只能选择一个男人,由对方来保护她。 终于,在学年末的时候,米拉遇到了另外一个男人,诺姆。 诺姆温和聪明,对米拉以礼相待,会和她谈社会话题、谈心,二人相处愉快。 在米拉看来,诺姆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婚对象,她很快答应了对方的求婚,决定安心做一个好妻子。 婚后的生活和米拉想象的并不相同。 为了支持诺姆读完医学学位,米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随便找了一份工作来维持生活。 诺姆不肯做任何家务,每天回到家里后,都只会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休息,所以米拉不得不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回到家里继续洗衣做饭。 枯燥烦闷的生活,让米拉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地活着,而只是在勉强生存,可她却又别无选择。 有的时候,她想要和诺姆聊聊天,说说自己现在遇到的问题,可诺姆只会快速打断她,并开始抱怨自己学习的的压力。 慢慢的,米拉就放弃和他聊天了。 米拉觉得自己的孤独更胜过以前,和诺姆商量想要回到学校去考取博士学位,然后再去教书。 可诺姆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果你也去读书了,那谁来养家,谁来照顾这个家庭呢?” 很快,米拉做了妈妈,日子在无尽的家务中兜兜转转。 而诺姆只关心自己的学业,和米拉的聊天内容,仅限于抱怨家里的饭菜不合口味,地板不够干净,孩子过于吵闹。 一次次,米拉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只要诺姆毕业了就好,孩子们长大了就好。 又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一些,米拉稍微有些**的机会,可以和朋友们聊天,可她的社交圈也只限于那些同样是家庭主妇的邻居,所谈论的内容也只有他们的孩子和丈夫。 而丈夫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谈的是新闻、新鲜事,偶尔谈起妻子,都是在吐槽自己的妻子如何狭隘、无知。 就在米拉在这段自认为过不好也离不了的婚姻中挣扎时,诺姆反而提出了离婚。 原来,他已经有了新的情人。 听到这个消息,米拉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自由。 她终于可以开始新的人生了。 回想起这段婚姻,米拉说:“那段时间,就像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坟墓,情感被埋葬,希望也被埋葬,只差最后的一场葬礼。万幸自己离婚了,离开了那个让自己失去希望的男人。” 她重新回到校园,认识了新的朋友,他们聚在一起,也会天马行空地聊天,聊世界,聊战争,聊男性女性。 这一次,她又遇到了相谈甚欢的新男友,而新男友也再次提出了和她结婚,一起去非洲,米拉安心照顾家庭的要求。 只是这一次,米拉放弃了婚姻。 她不会再为任何人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了。 书中有一个细节,夜深人静时,米拉一个人坐下来喝酒,她突然意识到,这一生,她认识自我都是靠别人,比如屠夫看见她时的微笑和恭维,或是给地板打蜡的工人对她倾慕的目光,或者大学校园里男人的一次回头——都是对她外表的赞美。 在别人的眼光里,她知道了怎样的自己是美的、是被认可的。 这令她毛骨悚然。 她想:一个人怎能用如此荒唐的东西来保持自我? 所幸,她虽然放弃了第一次选择婚姻的权力,但没有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知道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有的样子,也没有人会为她创造好想要的生活,婚姻从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自己才是。 意识到这一点,她才真正在婚姻里醒来,开始认识自己,寻找什么才是对自己来说真正美好的生活。 然后亲自去创造它,而不是依赖一个人赠予。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幸福,什么样的女性是幸福的?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同样是在外工作、租房子住,喜欢自由的人会乐得没有牵挂,来去自由;向往安定的人,就会有漂泊的凄凉…… 所以,求仁得仁,就是幸福。 只是这里的“仁”,不是谁告诉你“应该怎样”、“有了什么就会幸福”,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体验。 无论是不婚不育的独立女性,还是相夫教子的全职妈妈,幸福不是过成了哪一种统一的模样,而是来自于你有所选择的余地、有承担风险的退路。 最后,愿每一个努力生长的女性都能活出自己的选择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