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留侯论(节选)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cù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注释
1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刘邦的重要谋士,被刘邦封为留侯。
2卒然:突然。卒,同“猝”。
3挟持:抱持。这里指怀有的志向、才能。
4高祖:这里指汉高祖刘邦。
5轻用其锋:轻易发动战争,即滥用武力。锋,锐气。
6弊:困乏,衰败。
7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文意
古代所说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越常人的节操。遇到难以忍受的事情时,普通人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争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堪称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故受辱而不被激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现在来看,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为百战百胜,致使他滥用武力。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这是张良指教他的结果。当韩信夺取齐地之后,要挟刘邦封他为假王时,刘邦大怒,在言语和表情上都表现了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有不能忍耐的时候。要不是张良,刘邦又怎能最终获得胜利呢?
你知道吗
三苏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称:“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氏父子于宋仁宗嘉祐初年到东京(今河南开封)应试时,受欧阳修赏识和推举,很快以文名世,学者竞相仿效。
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苏洵以议论见长,苏辙以记叙取胜,而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成就最高。苏洵有《嘉祐集》,苏轼有《苏东坡集》,苏辙有《栾luán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