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成感悟
文治武功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3年6月19日)字义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改革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可是在范仲淹还未满周岁,父亲范墉(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突然在任上去世,母亲谢氏生活贫困无依,只得抱着刚满两岁的小仲淹改嫁淄川长山朱文翰,小仲淹也改名朱说。直到22岁,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毅然决然地辞别母亲,一个人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拜师苦读,吃尽了苦头。史书上说,五年没有解衣,这未免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范仲淹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也是拼了命地读书学习的。说他一天只煮一碗粥,粥煮得很稠,冷却后,分成四份,撒点盐巴、菜末在上面,每天早晚只吃两份。这就是文坛上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齏”的典故。传说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期间,宋真宗外出巡游,路过书院时,同学们都跑出去看皇帝出游的壮观,有同学邀请范仲淹一起出去看看,可范仲淹不为所动,还说“将来有机会再好好看”。这样的精神,何愁不成功?所以,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终于在27岁的时候以朱说的名字金榜题名,考取了进士。不久,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回范仲淹,不再使用朱说了。后来一直做到付丞相。
范仲淹的事迹太多太多。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几次遭贬,始终不该初衷。39岁时,给宋仁宗写了万言《上执政书》,建议仁宗帝如何整治吏治,如何精简节约,如何富裕百姓,怎样安抚将帅。他甚至连皇帝打算带领百官给皇太后祝寿的事都要过问。建议皇帝不能这样,务必要分清国事和家事。否则有失尊严。有好朋友真心劝他,让他不要这么直率,小心影响仕途,甚至性命不保。范仲淹却说“宁愿鸣死,不愿默生!”
皇帝让他带兵抵御西夏入侵,他与韩琦一起,没用多久,就逼迫当时不可一世的李元昊主动向大宋求和,愿意俯首称臣。
他无论是在泰州、饶州担任知州,还是在杭州、苏州担任知府,都做了许多许多深得民心的好事。现在的苏州中学就是当年范仲淹自己掏腰包办的“府学”发展演变而来。
顺便说一下,范仲淹生在徐州,死在徐州,这真是机缘巧合。也真值得徐州人民骄傲和自豪!
范仲淹留给后世的最著名的话语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弟子之一张载深受范仲淹的影响,也说过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给天下读书人定下了读书的大目标。这要比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知道要强上了多少倍!甚至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范仲淹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他真的是文可以安邦,武可以定国。历史上像他这样的文治武功的人物还真是少见!
愿我们永远以范仲淹的刻苦学习、敢于担当、服务人民的精神鼓舞自己和学子们,都能有家国天下之情怀。为天下而忧,为天下而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都愿意成为天下为公之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