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导,你的《芳华》只顾着情怀感人,但是细节上也忒不认真了

冯导,你的《芳华》只顾着情怀感人,但是细节上也忒不认真了

2017-12-20    18'38''

主播: 大风●古老的龙舞

100 1

介绍:
冯导,你的《芳华》只顾着情怀感人,但是细节上也忒不认真了  深度军事 深度 摘要:2017年备受关注的国产影片《芳华》12月15日上映,三天来不但票房节节攀高,而且在豆瓣和猫眼的评分也水涨船高,网上也是好评如潮,但是深度小编却发现《芳华》在细节上太不认真,可以说是错误百出。  图1:12月15日上映的《芳华》备受关注 军事角度令人失望 尽管整部影片和战争相关的内容,篇幅不足20分钟,占全片的六分之一还不到,其中真正的战场场面也就是六分钟的长镜头。早在上映前,这个六分钟一气呵成一刀不剪的长镜头,就成了一大卖点被广为宣传,深度小编也是冲着这六分钟去的。 但看过之后,只有两个字的感受——失望! 这是以男一号刘峰担任副连长,率领一支骡马运输队向前线运送弹药遇到伏击为背景。首先,遇伏地点是一条乡间小道,路两边都是一人高的茅草,在中越边境地区植被是很丰富和繁茂的,这样的茅草非常少见。同时,这样的地形也并不适合伏击,茅草丛遮掩了伏击者的视线,必须要很接近小道才能进行有效攻击,这就增加了暴露的危险。当地地形是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到75%,而且植被都是茂盛的乔木树林。如果选择乔木树林的小山地应该更符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另外,在战斗中还出现了刘峰为了救助陷入沼泽的战友而负伤的情节,但实际上在中越边境地区,就没有人一旦陷入就会没顶的沼泽地形,这也是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图2:六分钟的战场长镜头令人失望  图3:这才是当时的地形地貌 在军迷最看重的道具武器上,刘峰连队的战士基本上都是56式突击步枪。而在当时解放军步兵班的标准轻武器配置是2支56式突击步枪,7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2挺56式班用轻机枪,被称为56式枪族三大件,三种枪械通用7.62X39毫米子弹。其中56式突击步枪是只配备正副班长的,因为56式突击步枪是中国仿制苏联著名的AK47突击步枪,强调的是火力凶猛,射速快威力大,但是射击精度并不高,后坐力又大,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兵才能将其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当时在解放军步兵连队中装备数量更多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也长期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作为礼仪用枪。但影片中却只见到56式突击步枪,其他两种枪基本没看到。  图4:片中只看到56式突击步枪  图5:当年解放军步兵班的武器配备  图6:56式半自动步枪却没见踪影 还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火焰喷射器,喷吐火舌的场面极为震撼。但是当年普通步兵连的正常编制中是没有火焰喷射器的,一般只有在进攻行动时才会临时增派喷火兵,主要用于消灭隐蔽工事内的敌人。护送运输队的任务基本上是不会配备喷火兵的,在野外的开阔地带火焰喷射器的实际效果也会打折扣,远没有对付封闭环境如碉堡、洞穴来的有效。而当时步兵连最基本的支援武器40火箭筒在影片中却没有丝毫踪影,倒是有些奇怪。 突然一声枪响,一个战士背在背后手榴弹袋子里的一枚手榴弹被引燃了,嗤嗤冒火花,他还来不及解下手榴弹袋子就爆炸了,整个人被炸成碎片,场面极为血腥——子弹击中手榴弹,在实战中的概率非常非常低,而且如果是击中手榴弹的战斗部,根本不会像影片中那样手榴弹冒出火花燃烧几秒钟后才爆炸,而是瞬间引爆。如果是击中手榴弹的拉索,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手榴弹拉索平时都是在手柄里,使用时还要先拧开手榴弹盖子才能拉出拉索,子弹打穿手柄引燃拉索,根本没有可能性。这个桥段就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设计,但可惜并不符合战争实际。  图7:手榴弹被子弹击中而爆炸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出现 而且在第一声枪响到手榴弹爆炸,几秒钟的时间里就再没有枪声,完全就是为了突出表现手榴弹的爆炸。这也是有悖战场实际的,伏击战强调的就是突然性,要在第一轮火力急袭中尽可能杀伤对手,怎么会在第一声枪响之后出现几秒钟的空白,把大好战机白白浪费? 刘峰作为副连长,也是这支运输队的最高指挥员,他安排的队形是一个班在前,两个班分别保护两侧,一个班断后。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在实际行军中,居然没有派出尖兵小组在大队行进前进行侦察,两翼的掩护也看不到,只看到全队都集中在狭窄的小道上。遇到伏击后,他虽然够勇敢,身先士卒带队冲锋,但是冲过来冲过去,场面比较混乱,看不出任何有效的反伏击组织。作为指挥员在战场上最重要的不是冲锋,而是如何组织战斗。从这点上说,刘峰显然不太够格。不过从刘峰的人物设定来看,他是木匠儿子,参军后先到了基层连队,再到文工团,又受处分到了伐木连,最后到战斗部队,虽然是副连级,但肯定没有接受过军事院校的培训,指挥能力和经验欠缺。而这点倒也符合当时的情况,由于受到十年浩劫的干扰,军事院校的基层军官培养早已名存实亡,很多基层指挥员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因此在实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也就很难避免了。实际战斗可能混乱,但影片拍摄不应该拍得一片混乱,白白糟蹋了700万元的大成本。 伏击战最后是我军坦克赶来,这才解救了运输队。但是当年解放军的通信和步坦协同都非常落后,坦克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能实现应召增援。要是坦克就在附近,为什么不直接用坦克来掩护运输队?战斗结束时,还有2架不明国籍的飞机从头顶掠过,当时解放军空军主要在中方边境一侧活动,并没有实际参战,越方也没有出动空军的记录,因此实际上是一场双方空军都缺席的低烈度战争,在战场是不可能出现飞机的。 最后,片中解放军都是戴着GK80钢盔,打着绑腿,而钢盔是1980年才开始装备部队,绑腿也是80年代以后才陆续配发,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是肯定看不到钢盔和绑腿的,大量出现钢盔和绑腿要到1984年之后。在战术动作上,片中战士们搜索前进时都是双手持枪,而当时标准的战术动作应该是单手握枪械的护木。  图8:《芳华》剧照,1979年时解放军是没有配发钢盔和绑腿的,双手持枪也是错的  图9:进入越南城镇的解放军,都没有钢盔和绑腿的,请注意战士们都是单手握护木  图10:凯旋时的照片,全部都没有钢盔和绑腿 虽然《芳华》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战争片,但毕竟有战争场面,又是投资过亿的大片,冯导怎么不去找个靠谱点的军事顾问呢? 服装道具上的细节错误太多 首先,影片《芳华》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年代每个人胸前都一定会佩戴毛主席像章,而这点恰恰在影片中丝毫没有看到。同样,那个年代另外一种最典型的标志——“红宝书”《毛泽东选集》,在影片也只有出现过一次,而且还是一闪而过,不注意的话根本看不清。这就是明显不符合时代特征。  图11:60、70年代人人胸前都有毛主席像章 刘峰带着何小萍第一次走进文工团大院,何小萍向院子门口站岗的哨兵敬了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这时哨兵戴的是GK80钢盔,这种钢盔要到80年代才开始列装,这时哨兵应该戴缀着红五星的布质军帽才符合真实的情况。 文工团的演员都是穿着T恤式样的上衣和短裤练功服,这在1976年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那个思想保守禁锢的年代,怎么可能出现这样款式的练功服?  图12:70年代怎么会有这样的练功服 再有发型,刘峰的发型今天看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请注意,那是1975年,这样时髦的发型是要被狠狠批判的,作为“活雷锋”标兵的刘峰怎么可能有这样充满文艺屌丝味的发型。还有到了战场上,刘峰还是这样的漂亮发型,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上战场之前肯定都会剃光头,为的就是一旦头部负伤,便于处理伤口。和生命相比,形象自然就得靠后了。  图13:当年刘锋要是这样的发型肯定受批判  图14:战场上这样的发型明显不符合实际 脚上也有问题,这张剧照中的女兵清一色的皮鞋,要知道当年部队只有干部才能穿皮鞋,普通士兵只能穿制式的军用黑布鞋或者解放鞋(顺便说下,解放鞋当年也是很拉风的,而在影片里也完全看不到),难道这些女兵都是干部?  图15:请注意,这些女兵脚上全是皮鞋  图16:解放鞋当年可是非常有名 70年代解放军的军服是经典的65式,最大特点就是淡化等级观念,没有军衔,干部、战士一样都是红五星帽徽和两片红色领章,除了鞋子可以区分干部和战士外,干部服是四个口袋(俗称四个兜),战士服则是两个口袋(俗称两个兜),女式夏装无论干部战士都是小开领,两个口袋。  图17:经典的65式军服,刘峰穿的就是四个兜的干部服 应该说《芳华》在情怀上很成功,将冯小刚对那个时代的致敬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细节上却出现了这么多小BUG,细节决定成败,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在细节上体现到位,而《芳华》在这点上显然是有所欠缺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