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洋节???     20171224162400

过洋节??? 20171224162400

2017-12-24    22'24''

主播: 大风●古老的龙舞

56 1

介绍:
过洋节??? 来源:散文网 (阅读优美散文) 作者:惊蛰 对于是否过洋节无非两种观点,或赞成或反对。有趣的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赞成过洋节的人指责持反对意见的人是缺少文化自信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反对过洋节的人则指责持赞成意见的人因为缺少文化自信而一味迎合西方文化过上了洋节。前者觉得后者像是战国前期的楚国,因身处蛮夷之地而对中原各大国敬而远之;后者觉得前者像是北魏孝文帝及其所推行的汉化改革。 这二者都觉得自己已然树立了文化自信,却都将对方的文化自信行为理解为对方的文化不自信。即前者觉得后者是故步自封,而后者觉得自己是在保护本土文化使其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后者觉得前者是崇洋媚外,而前者觉得自己是在借助外来文化填补本土文化的缺失。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双方都将对方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缺少文化自信? 这就要回到缺乏文化自信所导致的对于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上来。前者倾向于借助外来文化填补本土文化的缺失,后者则立足于发展本土文化并且尽量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其实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将缺乏文化自信导致的多极化结果单极化。所谓的过洋节只不过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众多现象之一。那么过洋节这一行为本身与我们的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呢?过洋节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为什么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过洋节到底应不应该被这样关注?最后,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过洋节? 一. 过洋节是文化自信OR过洋节是文化不自信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以及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它既可以表现为外域文化中有利因素为已所用,又不用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中会出现“反客为主”的危险。同时它也可以表现为立足自身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根据外域文化的现实需求将自身的优秀文化合理输出。 对于过洋节到底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不自信,恐怕只能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回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人觉得现在的洋节围城现象是国人对于外国文化的媚俗,如今商家对于这些洋节的大肆炒作更是加剧了洋节围城的趋势。如果仅仅是为了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那么为什么要搞得一年到头都有洋节过?2月14日过情人节,4月1日过愚人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过母亲节,10月31日过万圣节,12月25日过圣诞节。(说道圣诞节作者想对中学遇到的英语老师们吐槽一句:耶稣到底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和我有什么相干,难道因为我们中国学生不知道耶稣生日、背不出摩西十诫、不在胸口画十字,以英语为主的各个西方国家就不让我们学英语了?我过了圣诞节就不用背单词了?)难道就不怕我们的年轻一代出现类似于将孝道肤浅理解为过母亲节送一支花就可以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好像美国对前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日本在二战之后为了弱化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各类冲击向美国社会大力推介日本漫画。 又有人觉得现在国人过洋节只是注重它的表现形式,对于其内在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摄入基本为零。虽说过洋节已经是很常见,却并没有让它变得像穿西服那样普遍,更没有因为过洋节而忽略了传统的节日。过洋节对于深植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现在的中国需要一个可以集群化的直接表达个人情感的节日。 似乎讨论过洋节到底是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不自信这个问题并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倒是洋节为什么会兴起值得注意?原因大致有六个。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文化伴随着外国资本渗入;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了能够与世界融合也为了了解世界,过洋节成为需要;其三,媒体和商家出于盈利的需要对洋节大肆炒作;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其五,我国的传统节日教育意义浓重,多与时令、祭祀、宗教等比较严肃的问题相关,缺乏人性化。其六,洋节的氛围轻松浪漫易于被年轻一代接受。这众多的原因中,被提及最多的原因是媒体商家炒作和人们的心理需要。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每到圣诞节和平安夜都会有许多的相关报道见诸报端,或批评过洋节期间各地的不文明现象或宣扬洋节氛围是如何的温馨浪漫。比如,搜狐网对上海圣诞节的报道:圣诞节就要到啦,想好去哪里玩了没有?魔都的圣诞活动已经陆续开始,各种圣诞市集,圣诞活动还有上海大街小巷各种美丽的圣诞树。嗨橙给大家盘点了上海圣诞热闹好玩的好去处,芬兰圣诞公园、中世纪圣诞之城、圣诞跨年嘉年华……总有一处值得你去逛。腾讯网报道:12月24日晚8点到11点,昆明南屏步行街举行“飞雪”活动,人流量超过11万人,圣诞节都犹如狂欢节一般疯狂,三小时活动后留下了满地垃圾。至于众多的商家是如何炒作,相信大家在街上都可以看到。 二.商家炒作AND心理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大城市,“洋节”流行现象日益成为国人生活中一道显在的文化景观,如今过洋节的风潮已经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乡村蔓延。商家的炒作加剧这一趋势,而圣诞节等洋节为众多青年们表达个人情感情绪和放松自我提供了机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洋节崇尚个性化的品质暗合现代人群的心理需要,富余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在这一方面显然是欠缺的。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的黄金增长点,无论是中秋、春节、端午,还是五一、十一等本土节日,都成为商家以及服务行业攫取利润的重点。而当这些传统节日的利益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就瞄准了类似于圣诞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的利益增长点。于是,众多洋节概念成为一种新的炒作对象。对于这点,因为圣诞节或双11这样的节日,其本来就是短平快的消费节日,并且其人群主要是消费欲望比较强的年轻人,所以会造成“万众过节”的火爆景象。 就洋节期间的消费主体——年轻一代而言,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在面对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更迫使他们去寻找一个宣泄个人情感的窗口,又或者说是找一个“找乐子”的窗口。实事表明,喜欢洋节的年轻人并非出于宗教信仰,他们的理由是“因为罗曼蒂克”、“是一个HAPPY的借口”等等。这就像是喜欢去星巴克的人不一定就觉得咖啡很好喝,关键还是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之下寻求内心的满足。如果完全是出于这样的理由,洋节被炒得火热到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伴随着洋节的火热,传统节日逐渐走向衰落。 三.肤浅理解OR取其所需 毫无疑问,大量外国节日的涌入是我们国家包容度提升的表现。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几乎所有涌入中国的外国元素都会被国人进行一番本土化的“改造”。就拿圣诞节来说,它的异化至少有四个方面。其一,宗教节日成了促销良机;其二,家庭的团圆时刻成了青年的狂欢之夜;其三,虔诚的祝愿成了欲望的祈愿;其四,内心的虔敬信仰成了外表张狂的邪念。出现这些内容上的异化到底是因为过圣诞节的人们对于圣诞节本就没有多少理解,还是因为对于圣诞节已经理解深刻而从中选取自己所虚的部分? 前面已经提到,在圣诞等西方节日流行的众多原因之中商家的炒作和国人的心理需要是主要的两个方面。商家为了牟利竞相炒作使得圣诞节变成了一个高逼格的消费节日,其宣传口号不外乎“圣诞节,买个礼品送亲人,买个礼品送朋友”之类。将圣诞节与送礼物等同,其潜台词就是没有送过礼物就不算过圣诞,要买礼物就来我这······这一点与基督教所宣扬的慈爱教义大相径庭。商家作为西方节日的主要推手,塑造了一种充满物质金钱气息的节日氛围。那么,在商家推动之下的西方节日到了我们年青一代身上究竟还有多少的精神营养,结果不言而喻。 从国人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好像将圣诞节变成国人的狂欢节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在一个缺乏公众心理疏导机制又充满了引发人们情绪事件的社会当中,公众的情绪就像是随时都会决堤的洪水,一旦有了机会就会浩浩荡荡冲破一切,当机会没有到来时一切都想表面那样风平浪静。圣诞节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所不同的是这个机会还存在一定的约束。通过这个裂缝的水流还是水体表面清澈的那一层,毕竟人们从过圣诞节这一行为本身得到的更多是欢乐。 四.过洋节OR不过洋节 本着只图一乐的目的过洋节只是精神的裸奔,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不过洋节是吸食精神的鸦片。这洋节,咱到底过还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