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男女有别,主要不是指生理方面,至今还没完全打破!
祥说近代史*
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一直是按照“男耕女织,男重女轻”的模式结构发展的,它决定了现实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
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男女有别”,这种不同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差别,更多的是指社会家庭角色分工的不同。

“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以及“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表现的非常清晰。
受传统思维模式定位影响,已为“人妇”、“人母”的女性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传统岁时节日生活中,都极力想扮演好自己“女主内”的角色。
然而,这种“女主内”的角色,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繁忙。

比如,山西大同流传的春节民谣有: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可见春节期间是女性一年中最忙的阶段,从腊八早上天没亮就熬制腊八粥,到进入“小年后”的年货置办和家庭布置,都少不了妇女的身影。
除了祭灶和宰鸡之外,她们在这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大型祭祀活动基本都把女人排斥在外,但所有祭品都是由女人负责准备。

比如,清明节的祭祖扫墓虽本是成年男性主持参加的活动,但祭祖所需的祭品都是由女性来完成。
由于风俗禁忌的影响,女性是不能参加正式的清明上坟祭祖仪式的。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模式,毕竟在坟地上祭祖是需要“抛头露面”的,是一种大场面,应由男性主持。

再如,端午节从粽子的制作,艾草、符的选择和端午绳的编织,都是由女性完成的。
端午节一早,家庭中成年女性就把热水倒好,将已经准备好的艾草放在脸盆里,然后催促着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来洗脸,特别是孩童。
由于“艾”和“爱”同音,所以用艾草水洗脸就是希望每一个家庭成员在这一年里可以得到更多的“爱”。
然后再由已婚女性将已经煮熟的粽子给每个人尝食,至此端午仪式才算完成。
不过,有一个节日例外,那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不论是从节日食品的准备,还是最后拜月仪式的主持,女性从始而终都是主角。
在中秋夜的拜月仪式上,妇女们跪在月亮下,静候着“供香”焚完,然后再点燃准备好的“黄表”对着“月爷儿”祷告,祈求全家平安。
在中秋节,男子是禁止拜月的,这个仪式只能由女性完成。
因为女属阴,月也属阴,所以女性拜月是符合传统的阴阳观念,顺应“自然”要求的。

从祭祀仪式发生的地点来看,这也是符合“男主外,女主内”角色观念的。因为中秋节的祭月仪式通常是发生在每家每户各自的庭院里、阳台上的,这仅仅是面向家庭内部的,基本不需要与外人接触的,不属于“大场面”。
总之,“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和“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决定了现实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
运营/影子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