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4文文《经典的逻辑》

20170104文文《经典的逻辑》

2017-01-04    30'20''

主播: 青未了·心父母

33 1

介绍:
过目与留心之间有多远?找到进入经典的法门 传统文化所学的是什么?是给人心和人性打底子。这个底子,是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需要,它会引领这千百年来、千行万业、千百万人。传统文化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畏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它高于其上,又贯穿其中。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洞明的、理性的、清晰的认识,才能够仰望它,进而追随它。 01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最高标准,是方向,是原则,是那个不变的东西。 02 为什么要学经典?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我们祖宗的联系;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我们脚下这方水土的联系。 03 经典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一、确立的是价值体系:是非好恶。经典中满满的都是方向。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第二、转变的是思维模式: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第三、影响的是生活方式:守本分,有本领。 近几天雾霾严重,这是老天给予人类的警告和处罚。一方面人为的破坏环境,物质上索取破坏;另一方面在精神上,有没有天人合一?呼吁大家归于正,早睡早起,和天地一个节奏。如果真得知道天人合一,自然就会尊重这些规律。读经典,最终是为了人服务,为唤醒人。 读经典,为的是把日子能够过得更好。先人留下的诺亚方舟的门票,是给那些不愿意在混沌当中、心中向往美好生活、心中住着很深的正、愿意向上提振、不愿意颓废的人,是给这些人留的。 进入经典的法门 一以贯之,两两相对,三者相参。 一 什么叫“一以贯之”?《黄帝内经》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一以贯之,贯在哪里?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为什么要向天学习?向天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必有验于人,为了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是为了人。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一以贯之,“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杨老师说:曲阜要建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保留国家记忆。传承和发展一以贯之,传承什么?传承的是精神、是价值观。发展什么?传播这种精神、价值观的路径不一样了。以前是叫一嗓子围过来,通过听老人讲故事传播;在今天,有微博、微信、互联网,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魅力,要用好今天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法。 在孔子的话、老子的话、释迦牟尼佛的话中反复发现“反求诸己”,做好谁?做好自己,向内看。谈论别人,是为了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所以“一以贯之”,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根深蒂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一谈天,就说人很重要;不要一谈古,就问今天的事情怎么办。一定要记住:一以贯之。“一以贯之”,是进入经典的重要门径。 二 何为“两两相对”?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现实的世界中,事物是以“二”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无、终始、本末、难易、大小、高低、古今、生死、天人、你我”,都是两两相对,表现为“二”的模式。 天与地、生与死、动与静、德与法、本与末、心与身、知与行……在这一对又一对关系之中,孔子言可以“执其两端用其中”。这些两两相对,看似两端,本质上却互参互动,他们依存转化,彼此生发。 认识“二”,懂得“二”,不是为了在两端之间比较优劣上下,是“执两用中”,是“叩其两端而竭焉”,是在“二”当中找到那个“一”,是为了转化和超越。“执两用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折中,需要好好体悟“一”,把握“二”。 “执其两端用其中”,“中”的课题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充满了人生的大道,充满了真正的意蕴。在动的时候,方向的问题,速度的问题,重量的问题,要保持平衡不是简单地一件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靠近那个平衡。 三 三者相参,纵横交错,就是相参。 生活与生活相参: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懂得向生活学习,本质上就是向生活中那些优秀的人学习。生活与经典相参:圣人是为人处世的标杆,圣人的言行就在那些经书之中。为了更好的生活,读诵、受持经典一定是至佳的路径。 经典与经典相参: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经与经融会贯通之时,如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