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9文文《论语5:真正的学习》

20160729文文《论语5:真正的学习》

2016-07-29    32'05''

主播: 青未了·心父母

82 6

介绍:
《论语》第5天(总216天) 真正的学习 向上仰望,有心怀家国天下的开阔;向下扎根,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务实。这是经典的所在,也是要真正学习的内容。 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家庭生活的方式。昨天有位女士说公公让她报名学《论语》,家里有读书的老人真好!有位妈妈说,看到孩子起床读经典,觉得自己很幸福,家里有读书的孩子真好!我们几百人一起读经典,家里有读书的家长真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名火种计划”就是去护持那个读书学习的小火苗。 真正的学习是什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义。”不过分看重容貌,不以貌取人,以贤德的人为贤,就是“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孝敬父母尽到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很孝顺,给父亲盖了栋别墅;一个人家里没有钱,给父亲买了只鸡;另外一个人,只能天天伴在父母左右。只要“能竭其力”,都是孝顺的。“事君能致其身”就是尽己,是“尽己之谓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对待朋友言而有信。做到这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真正的学习,能够带来真正的美德。比如有人说,不能光读经,别不会过日子,学傻了。书是一个客体,不存在是非对错,所谓读书出问题,一定是人自己出了问题。 《论语》等经典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懂得看重内在的素养;真正的学习,是孝敬父母尽到自己的力量;真正的学习,是做好一件事全力以赴;真正的学习,是对待朋友言而有信。只有真正爱读书的人才会生活。真正读书好的人,一定是促进了他的工作和学习。 对外是源于对内,是内在的坚实。“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是对外。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一以贯之,两两相对。接着坚实的内在,即是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名君子应该以内在的庄重取得威严,以好学来培固根基。很多人为什么根基不牢?经典的作用在于:帮人守正。人心本来就是正的,固有之也。孟子说仁义礼智这些东西是人心“固有之也”,但是“弗思耳矣”。“学则不固”,要以学习来巩固内在的根基。“主忠信”,以忠信作为言行的主旋律。言行是学习验证的标准。 古人的取友标准。“无友不如己者”,友“如”还是“不如”,古人只有一个标准,不会以财富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美德。《孟子》中写到:一个千乘之国的国君和子思交朋友,子思都不愿意理他,因为这个国君的德行不行。“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找那个德行还不如我的人,而是无限量地去靠近那个有仁德的人。孔子说“入芝兰之室”,从一个开满芝兰花的地方出来,身上是满目芬芳;进了一个“鲍鱼之肆”,出来就是一身的鱼腥味。环境很重要。“过则勿惮改”,则是正确地对待过错,不怕改正错误。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一个大学习。君子的威严来源于敦重,敦重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厚实,这就是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慎终,慎重地办理丧事,追远,追念去世的祖先、祭祀祖先。内在的厚实一定和人的天然本性有关,和那些最必要的、最重要的、最简单的事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事情是最必要、最重要,而又最简单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是“养生送死”!当年孔子到了汶上中都宰,首先制定了一些养生送死之节。台湾的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的话:耕地播种,总是花未发而草先萌,禾未绿而草先行。因为草籽在耕种之前就早已种下,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能不能变好,民德归厚趋于心念的纯厚。老子讲:“取其实不取其华,取其厚不取其薄。”复归生活的光泽,只有心念的醇厚才可以复归生命的光泽。 为什么要慎终追远?古代的中国文化中有一套完备的祭祀体系,就是在那个祭祀当中已经完成了教化。教化人心归于朴、人心归厚。一个人懂得勿忘先祖,勿忘本初,自然在生活中懂得尊君敬长,团结同事,孝敬父母。 真正的学习带来的真正魅力是什么?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孔子非常关心民风民俗,非常关心政治,每到一个地方就一定了解那个地方的政事。这是自己知道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夫子凭借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得之,无论是主动打听,还是别人乐意主动地来告诉,都不重要了。学习经典,越来越多的会提升我们看清真相的能力,帮助提升接受现实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旷达和开阔。如《中庸》中所讲:“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孔子的魅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 真正的学习带来真正的魅力,真正的魅力是温、良、恭、俭、让,即温和,良善,恭敬,简约,礼让。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是真正有魅力的呀! 述人之事,继人之志,要把事业给传承下来。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所谓“父在观其志”,生命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延续,有传承才会有生生不息。“父没观其行”,“观其志”,有人就理解为子承父业。父母教书,子女就一定教书,父母是医生,子女就要为人把脉,能简单的这么认为吗?当然不是。读经典,既在心性的淳朴和醇厚上特别简单,但就事论事上一定不能那么简单。“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教其子必循正道、做人之道,子女学习是学习父母的志向和品德。“三年无改于父道”,不管父母在还是不在,都能必循为人正道,传承德行。 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