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能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来代大学者张
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伤、政治败,学术委摩的时代,他怀看
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已任,创下了令人属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生平命
多,屡试未中,及第之**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等官为,被
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司
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之
产生了疑感,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感。从
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纵观玉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阻,成为中国历史
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家精神的复
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情家的源头活水,可见
正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子
古,响彻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潜、拿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而且有二日
车经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学中无不透着王
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阻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
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是天地物的主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
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
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底先知后行
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
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思”明洁的本
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
学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