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格物论”
1
人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我似乎并不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有人曾经问过我“你为了什么活着?”我原本想要回答我的追求和理想,但这好像并不能成为我为何活着的理由。直到我读到了那个故事,给了我一个我认为近乎完美的关于活着的答案。
2
出生于民国时期地主家庭的富贵,年轻时不学无术,吃喝嫖赌,那时候的富贵是少爷,人人见了都要问声好。嗜赌成性的富贵,输光了家产,父亲因此气出了病,死在了已经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一家人过上穷困的生活,母亲的病前去求医途中被抓了壮丁,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一双儿女,女儿凤霞却不幸因病变成哑巴。
然而苦难并没有结束,妻子不幸得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儿,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献血,却被抽了太多而死。女儿结婚,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女儿死后三月,妻子去世在家中,女婿二喜是城里的搬运工,因工程事故死亡,富贵带着唯一的外孙苦根回到乡下,生活艰苦,就连吃豆子,也是奢求,富贵心疼便给外孙煮豆子,不料苦跟吃豆子撑死了,只剩下了自己孤苦伶仃,在集市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起名富贵,与他相依为命。
3
富贵的一生坎坷崎岖,他几乎经历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生的所有灾难,一个一个的送走了自己的家人,只剩自己苟活在世,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大的心里摧残。但是富贵依然好好活着,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他知道,活着,是多么重要。
美国的西雅图时报这样评价,《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先生不遗余力的向我们展示了坎坷的命运是如何摧残人的生活。富贵生活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历史的每一次变故,都像一块大石砸向富贵和他的家庭,夺走了他的一切,能留给他的,只有活着。故事的结尾令人记忆深刻,他买下那头待宰的老牛,取名富贵,这头牛仿佛是他的精神寄托,或许富贵认为他和这头牛一样,本应该死,却因命运让他活下来,他就应该好好活着,从此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他们所拥有的,只有活下去的意志。富贵在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平静且自然,体验了人生百态的他,犹如暴风雨过后的海面一般没有一丝波澜。故事讲完,富贵和他的牛在暮色中消失,只剩下读者心中百味杂陈。
4
《活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从描写“我”一个听者,听富贵讲述自己的一生,来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作为一个90后,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或许不是那么的感同身受,因为我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但是书依然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富贵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解放初期到文革之后六十年左右的时代变迁,当然,这是文学作品,有着很多的艺术修饰成分,富贵的经历也是虚构而成,但是的确反映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我突然理解了老人们的很多习惯,因为他们那时所经历的,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那是平凡而伟大的一代人。
然而时代却只是一个背景,整本书从开头到结束,包括序,都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活着”这个词本身。从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看,书中的主人公富贵,他的一生苦难不断,是时代摧残下的幸存者,然而从富贵自己的讲述中看来,他也是幸运的,输掉家产,却因此避免了死在斗地主的运动中,他有一个天下最好的妻子,他有懂事的儿女,一个待他如亲身父亲的女婿,一个聪明的外孙等等。虽然最后只剩他自己和那头老牛,他失去了所有的,但他拥有过最好的,所以他活着,他没有任何的理由不活着。
5
如果说生活的坎坷磨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也不会有绝对的绝望,因为经历不管是好的坏的,都与我们活着无关,这些都只是预料不到的命运罢了。所以“人是为什么而活着?”,让我认为近乎完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6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导读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