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享最长的寿,做最狂的人
本期主播:周翊翎
文字编辑:莫丽丘
文稿审核:杨轩
图片编辑:周翊翎
背景音乐:My Soul——JULY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公元744年,大唐正是物阜(fù)民安的天宝盛世。远在浙江的镜湖,却依旧波澜不惊地荡漾着一汪春水。一位来自长安的八旬老人策杖徐行。虽然汗水浸满了斑白的双鬓,但回到故乡的喜悦已经冲淡了舟车劳顿的疲惫。遇到一群玩耍的小孩子,他停下了脚步用一口正宗的吴语向他们打听故地,孩子们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老者选择了沉默。这个自称是“四明狂客”的老者遇到这种尴尬情况,也只能苦笑着作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孩童不认识他,但是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却依然流传着这个狂人的轶事。
在位常清狂。古人有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青年时代的贺知章,就“性旷夷,善谈说”,初显狂人之态。而狂人竟然还是个学霸,三十六岁这年,他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作为浙(zhè)江省有史可稽(jī)的第一个状元开始步入仕途。初时的贺知章,对官场风云看得很开,他完全不在意升官发财,做一介学官做得乐不可支。可是他的姑表兄、宰相陆象先却看不下去了,于是之后在陆象先的帮助下,贺知章去了太常寺,才算是正式开始仕途生涯。凭借才华,贺知章很快崭露头角。可是比起欣赏,他招来的更多是嫉(jí)妒,作为贺知章标志的一口吴地方言成了同僚嘲弄他的把柄。一群朝臣在背后说贺知章“南金复生中土”,这些议论传到贺知章耳朵里,他莞尔一笑,写下一首著名的《答朝(cháo)士》回应。
狂歌兼咏诗。狂人的标配就是痛饮酒,贺知章也不例外。说起贺知章最著名的酒友,非李白莫属。天宝元年,李白带着自己的诗作来到了长安,想要在此闯出一片天下。他初来乍到就遇到了贺知章。彼时,李白只是一介布衣之士,而贺知章已经是德高望重又身居要职的太子宾客。一见到贺知章的李白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酣畅淋漓地读完全诗,甚是欣赏李白,并邀请他一起饮酒作欢。于是,这对年纪差了四十二岁的酒友,在长安城的酒肆里推杯换盏,尽兴而归。之后,贺知章还把李白举荐给了唐玄宗,这对于李白来说意义非凡,以至于多年之后贺知章故去,李白数次情真意切地怀念。
聊发少年狂。贺知章八十六岁这一年,生了一场大病。他虽然得以死里逃生,但是越发感到神情恍惚,想告老还乡。于是,他向唐玄宗请辞。唐玄宗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准许了这位老臣。为了表达自己对贺知章的眷念,唐玄宗特意把贺知章家门口的一角鉴湖赐给了他。贺知章离开长安城那天,唐玄宗在东门设宴,贺知章的学生、太子李亨和百官一起写诗为他送行。可以说,贺知章享受了唐代最高规格的欢送会。时任翰林供奉的李白也赫然在列,他依然记得与贺知章初识的那一天。生性旷达的他,也写下《送贺宾客归越》送这个狂人回乡。为官五十载,才华横溢却不争不抢,情商过人又乐观狂放的贺知章,不知道给大唐引荐了多少贤才,又在朝堂留下了多少美谈。
这五十年在贺知章身上留下了痕迹,可是他的口音和性格,却没有丝毫改变。同样没有变化的,还有贺知章家乡的镜湖,出走半生的贺知章,归来仍是少年。回乡之后的他仿佛返老还童,又成了那个善于谈笑的疏狂少年。他最广为传颂的《咏柳》,就是写于这个时期。但也是在这一年,贺知章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朝,贺知章是当之无愧的长寿诗人。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一生出奇安稳顺遂。作为诗人,他有诗名传世;作为书法家,他的草书饱受赞誉;作为朝臣,他也深得皇帝信赖和倚仗。
他虽然自称“四明狂客”,但是他的狂伴随着高情商,所以并不会冒犯别人。
贺知章留下的,只是清狂的鲜明底色和待人接物的温和方式,以及“聊发少年狂”的老顽童姿态。人活于世,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得自在而又幸福。而贺知章这个“双商高的狂人”,则堪称典范。他狂得襟怀坦荡、不拘小节,不让琐事萦怀,同时又极具情商,能够以风趣的方式回应一切刁难,用达观的笑谈面对一切不顺。愿我们都能不违本性,又与人为善,活出幸福又不失狂放的人生。
(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感谢您的收听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