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 卞之琳:一生只看风景】

【人物志 | 卞之琳:一生只看风景】

2023-08-06    03'59''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596 5

介绍:
Hello.广播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人物档案。这里是西华师范大学飞扬之声广播台,我是主播茜木。今天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诗人,卞之琳。 1929年卞之琳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后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其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于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为其写了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诗人。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出人意料的深刻内涵。 在1933年,卞之琳23岁,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创作的诗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曾经闻一多先生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但此后,卞之琳爱上了张充和,也写起了情诗。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这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卞之琳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他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说得更郑重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经验。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且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亲切感”融汇在一起。 好了,本期的人物档案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本期文字编辑李小芳,文稿审核孙彬。